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探路基层现代化治理

2014年09月22日 09:5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自2012年起,一年一度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盛事。9月19日,第三届慈善会之“社区基金会如何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上,来自光明新区的社区基金会试点经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本届慈展会一大亮点。

  试点根植于时代土壤。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但30多年改革开放后,基层治理也面临诸多新挑战,进入“深水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作为深圳市2014年改革计划项目和社会建设“风景林”工程重点项目、光明新区2014年改革“破题之笔”,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在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方面作出了创新性的探索,实现了基层现代化治理的重大突破,也为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本土生长”路径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先行先试

  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新路径

  作为深圳首个功能新区,光明新区从成立伊始,就承担着全市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任。在实现了地区经济连续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的同时,光明新区始终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扎实有效地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光明新区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成立的5家社区基金会,是新区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的一次重大尝试。作为新区民生底线工程的有效补充,此举不仅为社区居民搭建了一个自助、互助的公益平台,更有效地将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的运作机制,在增加社区和福利的同时,有效带动了社区治理体系的改进,使之更好的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务。

  新区党工委书记张恒春表示,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公益慈善组织,在西方国家已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为吸纳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及时帮扶弱势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光明新区率先试点社区基金会,特别契合新区当前的改革发展实际,能够为社区群众搭建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平台,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强化基层末梢管理。光明新区将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契机,举全新区之力强力推进试点各项工作,以此不断完善新区“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积极探索提升民生服务和保障水平的新路径。

  创新平台

  构建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新模式

  以课业辅导为切入点,最终长远规划并协助归侨聚集地区营造教育氛围,是光明新区首个社区基金会项目“金色朝阳——归侨子女成长服务项目”的使命。

  这是新区社区基金会项目的一个缩影。从今年3月31日,光明新区召开全市社区基金会光明现场会,到现在共募集原始基金1470万元、首批项目资金近300万元。5个试点社区基金会按民主决策机制次第推出了首批资助项目,截至9月中旬,新区5家社区基金会资助项目达15个,内容涵盖了关爱暑期留守儿童、“社区共融”等多种类型。

  这场社区“末梢”治理改革的选择途径,恰是基于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虽然深圳乃至全国的社区建设进行了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区治理依然存在两大困局:一是社区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管理和配置,政府角色存在错位;二是社区资源的转化缺乏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带动社区治理改进。

  作为一种可以把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有效结合起来的治理模式,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吸引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透明互助地决定社区资源用于什么领域以及怎么使用,让政府一元治理向多元共治转变,助推了政府职能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还突破了“三个限制”,即突破了以往公益基金不允许社区冠名的限制、突破了以往公益基金会侧重或仅限于慈善救助的限制、突破了原始基金的门槛限制。

  阳光运作

  形成现代化的“项目化”资金管理机制

  社区基金会虽然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年,但在国内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发展流程和标准、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尚属空白。

  先行先试中,光明新区将制度建设作为基金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结合实际制定了《光明新区开展社区基金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7个制度文件,在资金募集、项目运作、基金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了符合基层实际的制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三个制度就是《社区基金会管理制度》、《社区基金会财务管理制度》和《社区基金会项目管理制度》。

  6月11日上午,凤凰社区工作站一间会议室内,14名参与居民议事会的成员通过投票产生了该社区首个社区基金会项目。这仅是项目决策中的一小环。为了保障公益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社区基金会项目管理引入民主决策机制,项目从提出到最后决定实施须经过广泛收集项目——建立项目遴选库——秘书处初选——社区党组织初审——居民议事会议定——理事会决策六个环节。

  与之配套,社区基金会也规定了银行第三方托管机制,明确了银行和社区基金会双方权利和义务;财产独立机制,保障社区基金会财产和收益独立性;章程治理机制,建立了理事会依据章程运作基金会的系列制度。

  这“四大机制”为社区基金会的阳光运行、规范化运作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了可推广、可示范。

  声音

  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很大程度触动了我们原来对于社区治理的概念。以后的社区治理不是一家唱独角戏,会发动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基金会可以成为桥梁,把社区资源盘活。光明新区的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

  北京大学非营利性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 金锦萍

  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可以使许多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的方式解决,在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互动推进的治理新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香港理工大学第三部门主任 陈锦棠

  亮点解读

  亮点一:

  创新社区治理体系

  在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下,光明新区社区基金会成为基层治理的新补充。

  据了解,光明新区5家社区基金会成立后,组织、吸引约200名义工和志愿者参与社区公益服务,引导社区企业、居民和社会组织,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的方式参与社区事务,许多问题在社区层面得以解决,有效缓冲了各种社会矛盾。

  亮点二: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社区基金会作为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是社会自治力量的代表,可以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职能。

  据统计,光明新区目前已梳理出可交由社区基金会承接的社会职能38项,可整合部门各类资源900余万元,确保了政府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亮点三:

  优化社区公益服务

  新区社区基金会采用项目运作方式,及时回应社区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应”。

  玉律社区外来劳务工占社区总人口的99%,但劳务工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有限。针对这一情况,玉律社区基金会及时推出了“来了就是玉律人”社区共融项目,吸引了约4000余名劳务工与本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亮点四:

  延伸社会保障触角

  社区基金会能够动员相当的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对弱势群体保障和服务的供给性缺口,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截至目前,光明新区5家社区基金会设立了针对辖区孤、劳、病、困等各类弱势群体救助资金近百万元,组织开展“关爱长者”、“关爱残疾人”等义工服务,惠及300余名社区困难居民。

  亮点五:

  丰富公益慈善内涵

  社区基金会具有本地的资源、本地的利益相关者、本地的解决方案三个根本特点。

  据了解,光明新区成立以来,累计募集善款6402万元,其中仅602万元用于本地救助,占比仅13.8%。5家社区基金会成立后,光明新区用于本地的慈善资源比例将提升到39%,“输出和内需并重”型的公益慈善模式正逐渐形成。

  (柳艳)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