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市各类投诉举报热线将统一

2014年09月25日 14:3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想要对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却分不清该找哪个部门;部门接到投诉举报,由于权责不清或脱节,互相推诿或迟迟不处理,导致群众非常不满。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示,目前,北京正有计划整合各类投诉举报热线,规范设置区县投诉举报中心,实现对投诉举报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小娟今天上午在会上作“对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行政执法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时指出了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问题

  1、行政执法不作为

  行政执法不作为是目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2013年,全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共实施行政处罚1388万起,其中97.98%为公安部门一家实施,其他执法部门案件量仅占到2.02%,部分执法部门行政处罚案件量很少,个别执法部门甚至全年没有实施行政处罚。

  2、执法缺乏常态化

  执法部门未能做到经常性管理,运动式执法、突击式执法仍是部分执法部门常用的执法方式。一些执法人员平时执法不主动,对普遍性违法问题不监督纠正、不提醒指导,等到集中整治、检查时才去执法。执法虎头蛇尾,经常一赶了之。

  3、执法部门互相推诿

  执法部门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思想,对于群众举报的热点、难点问题,互相踢皮球,推卸责任,导致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回应和解决。

  4、执法权力寻租

  部分执法人员把执法当作权力,为个人谋取利益。有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执人情法;有的以处罚为要挟,索取好处;有的为违法者通风报信,甚至伙同违法者经营,获取利益。执法缺乏公平性,不是把执法融入服务之中,而是为罚而罚,选择性执法情况比较严重。

  5、执法力度不足

  执法处置走过场,执法主要靠罚款,治理不彻底,效率低,面对无照游商、黑摩的、非法小广告等违法行为,缺乏根治的办法。

  6、侵犯当事人权益

  同事不同罚。对组织和个人的执法力度不同,有些执法者对个人不作为,对单位乱作为。执法辅助人员多,执法不文明、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原因

  1多、行政执法主体超2000个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类行政执法主体2152个,其中国家部委、市政府和市属委办局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主体为1417个,16个区县政府及其所属委办局设置的行政执法主体735个。执法主体过多,相互指责界限难以划清,同一管理事项,执法主体多头复杂,出现问题互相推诿;一些综合性的违法情况,执法主体难以明确。执法主体过多也造成执法力量分散,多数执法队伍只有几十个人,很难开展经常性执法,只能搞突击式、运动式整治。

  2乱、权责脱节执法边界不清晰

  95%的行政处罚事项由市和区县共同行使,处罚权“上下一般粗”,街道、乡镇“权力有限、责任无限”。例如,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承担12个方面371项执法事项,其中专业性强需要其他专业部门(42个)确认或配合才能完成的执法事项有13项;职权部分划转,执法边界不清晰,相关部门依据不同法规均可查处的执法事项,占到12个方面职权中的9个方面。

  3弱、聘用辅助人员约20万人

  目前,全市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共7.9万人,其中市级执法人员1万人,占全市执法人员总数的13%,但执法案件数量只占全市2%;16个区县执法人员6.9万人,平均每个区县4300人,占全市执法人员总数87%,执法案件数量占到全市98%。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只能大量聘用执法辅助人员,目前全市聘用各类执法辅助人员约20万人,有的街道、乡镇聘用的协管员与执法人员比例达到10比1。

  4土、执法还依靠贴告示挂横幅

  部分行政机关仍然沿用以往对单位和“单位人”的管理方式,发文件、贴告示、下命令、挂横幅。监管责任层层下放,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最后下放到没有执法权的社区和基层单位,导致监管虚化。仍然习惯于采用人盯车巡等传统执法手段,技防手段和现代化信息传播技术运用不足。

  5粗、部分执法者业务差素质低

  从本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看,行政执法行为不文明、不规范,工作不严谨、不细致、责任意识不强,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机械理解和执行导致适用法律错误,执法方式简单粗暴、不注重说理等情况较多,反映出部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业务水平不高,执法理念落后。协管员准入门槛低,总体上文化素质不高,影响了群众对执法队伍的整体印象。

  调研

  借口案件或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行政机关向法院施压

  为了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行政执法情况专项报告,市人大分别以法院行政审判及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养犬管理执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为视角,组织了一系列专题调研。

  “领导”一审出庭应诉率仅2.2%

  从近三年的情况看,行政机关不愿当被告,法院不愿受理,导致许多应当通过诉讼解决的纠纷进入信访渠道。败诉率较高的相对集中在城建、工商、信息公开以及涉及乡镇政府类案件,2013年乡镇政府败诉率为29.4%。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行政机关过于强势,不配合法院、不积极应诉情况普遍存在。一审案件本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仅为2.2%。多数行政机关在诉讼中不仅不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反而以“案件对行政执法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为由,对法院审判施加压力。

  因此,市人大建议,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作为硬性要求列入业绩考核体系,制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并建立执法部门接受投诉、回应社会舆论的工作机制。

  建议开展犬用电子芯片埋植试点

  常委会有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市有大量犬只不登记、不年检,大型犬、烈性犬屡禁不止,犬只随地便溺无人监管。《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实施已有11年之久,但公安登记年检系统和农业免疫系统至今未能联网,致使犬只底数不清,免疫数与实际犬只数存在较大缺口。

  市人大建议为办理登记年检的养犬人免费办理“养犬意外保险”。同时,要明晰养犬管理服务费的开支去向,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还可以建立养犬信息公开平台,开展犬用电子芯片埋植试点工作。

  建议将更多执法力量配置到街乡

  调研指出,根据《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的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和食品摊贩实行目录管理。但实际上,条例执行一年多来,仅怀柔区和延庆县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作坊的相关规定,仅门头沟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怀柔区制定了食品摊贩的相关规定。不少区县表示出于城市管理的考虑,不鼓励发展食品加工作坊和食品摊贩,但对于本区域内实际存在的加工作坊和食品摊贩并没有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

  调研组建议,在具体执法队伍方面,应该逐步向综合执法过渡,将更多的执法力量配置到街乡等执法一线。J204

  人大建议

  建立全市统一“行政执法指挥平台”

  李小娟表示,建议政府对执法不作为和乱作为切实启动问责;同时建立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指挥平台”,统一接收违法信息,统一调度分派,并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

  此外,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还建议对城管现有12个方面371项执法事项重新归类划转;在行政编制总数不增加的情况下,按照城管综合执法的事项、所辖区域面积、人口数量、管理需求等状况,重新确定执法人员编制。

  同时,应大幅压缩市级执法事项和执法力量,将执法力量充实到基层执法一线。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还建议采取行政奖励、行政指导等方式“鼓励全民做城管”,并制定全市统一的执法人员招录条件,从工资福利、奖惩等方面建立执法人员激励和保障机制。

  政府举措

  各类投诉举报热线拟整合

  北京市副市长戴均良在上午的会议上表示,目前,北京正有计划整合各类投诉举报热线,规范设置区县投诉举报中心,实现对投诉举报案件统一受理、统一分派、统一督办、统一答复。并建立起全市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中心。

  清理撤并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

  戴均良指出,全市将对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清理、撤并,并严格控制新增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同时,2015年完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等行政权力的清理和规范,实现一事一编码、事事有编码。

  行政执法人员将进行资格年审

  市政府将探索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分级、分类管理和资格年审制度,统一执法证件、执法服装、执法公示信息,还将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方法。本报记者 张楠 J204

  相关

  司法热线下月升级人工语音

  12368司法服务热线10月份将试点改为人工语音服务,12月份正式向社会开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慕平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依法规范行使审判权情况的报告”。

  慕平表示,为了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计划将12368司法语音服务热线升级为人工语音服务平台。在12368热线的基础上,设立人工坐席,努力在第一时间化解一部分当事人的不满。12368人工语音服务平台将于今年10月份投入试运行,12月份正式向社会开通。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