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北京地铁调价引热议 通勤族:交通费多一倍(图)(2)

2014年10月14日 14:58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众议

  公交都涨价了,地铁还不收包钱?

  “linda柚子茶”(地铁2号线常客):地铁居然还不收包钱,地铁公司为什么永远都不考虑这个问题呢?进出火车站的人好多带不止一个大包,在地铁里铺开,还有人坐在上面,一个包能占掉三个人的位置。这次的调价方案也完全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吧?公交票价最高5块钱,同一个里程数的地铁票价是7块钱,但是地铁不收包钱,公交收,那带大包的人坐地铁比坐公交还便宜……

  取消一票制,就该限制停留时间

  王跃刚(在北京生活过四年,现居广州):不知道是不是方案没定下来,相关细节没公布,如果北京地铁取消了原来的一票制,那就应该限制乘客同站进出和在付费区的停留时间,否则,对地铁里乞讨卖艺、发小广告的人起不到约束的作用。他们完全可以买个最短里程的票,在里面待一天,再从原来的站或者附近站出去,丝毫不受影响。广州地铁就对付费区的停留时间有限制,这样能减少一部分这些人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地铁环境也能好一点。

  建言

  设区间票、通勤票优惠上班族

  张国华(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现在两种方案都是按公里数计价,我认为跟站数计价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北京市郊快线大概3至5公里一站,地铁线路有的站远些1.2公里,有的近些,七八百米,总体来说大概是一公里左右一个站。根据统计,人们轨道交通出行以8至10公里为主,就是8至10站的人最多。

  这次拿出的两个方案,是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应该说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我认为还是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对通勤人员的优惠。之前“高峰提价”也曾是可能的方案之一,但因为对高峰期间出行的上下班人群多收钱,和强调对上下班通勤人员优惠之间存在矛盾,没有道理,最后没有采用这个方案。

  二是靠月消费的累计金额给予折扣,很难分清楚通勤出行。我们要鼓励和支持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对通勤出行人员进行优惠是基本原则。如何识别上班族,国外发达城市在地铁通勤卡方面有成功的例子,把城市分成几个区,买某两个区之间的票,可以分为日票、周票、月票、季票甚至年票,时间越长越便宜。我们今后应该考虑这种区间票、通勤票,比如回龙观地区到中关村地区的上班族很多,可以把这两个地区的月票打折优惠,并且优惠程度应该更高。

  三是地铁票价提升了,地铁运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如何相应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如何建立。现在人们选择地铁出行,有50%以上时间不在轨道车辆上,在中间等车、长时间的换乘以及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上。高峰之外,有些线路的发车时间达到4至8分钟甚至10分钟,导致车厢拥挤程度不亚于高峰期。香港地铁高峰期1分半一辆车,平峰时也在3分钟一辆车。

  还有出了运营事故怎么对乘客补偿?比如地铁运营延误,香港地铁如果预定2分钟到达,结果延误成5分钟,政府是会对地铁罚款的,用于补偿乘客。我们的票价如果最高能达到10元,服务水平有没有10元?这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地铁运营公司最大的挑战。

  一卡通非实名,累计优惠有漏洞

  段进宇(清华规划院副总规划师、交通所所长):在国际上,地铁票很少用公里来计价,一般是用站,更“讲究”的按区域进行票价划分。公里计价通常在公路上才这么算,因为地铁成本跟“站”的关系要比跟“里程”的关系大得多。地铁站需要很大的空间和各种设备,与站台的运营维护相比,轨道就是白菜价了。

  作为特大城市,北京的公共交通费用不会一成不变,经常调整是应该的。从我个人角度估计,按公里计价可能是考虑到以后还要弄市郊铁路,每一站之间的距离会比较长,到时候不用再出另一套计价方案,直接按这个来就行。

  对于刷卡累积优惠的措施我觉得有点问题,现在的一卡通不是实名制的,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票,一张票也可以给好几个人用,票和人并非一一对应。中国人脑筋一向活络,不排除想出办法来享受折扣。若想严格实行这种优惠政策,那要给大家都换一遍实名制的新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主笔:张棻 魏婧 插图:宋溪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