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高校专业设置应多考虑社会责任

2014年10月16日 13:48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媒体披露了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电子商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动画等近几年颇为时髦的15个专业榜上有名。一方面是“热门”专业就业遇冷,另一方面则是很多高校申报设立新专业的热情不减,全国有61所高校在一年内申报设立7个以上新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2015年竟然申报新设立56个本科专业。这种反差引人深思。(今日《西安日报》)

  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国民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但高校向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却并不明显。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失业率提高的原因,固然与社会人才需求现状有关系,但不言而喻的是,也与高校专业设置率性而为难脱干系。教育部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出于一种教育责任感,对高校释放的信息是:要警惕这些红牌专业误人子弟,也应在设立新专业时,多一些社会责任的考虑。

  对学生而言,爱好什么专业固然重要,但也要结合未来的就业需求。但对高校而言,什么专业热门,什么专业报考的学生多,就设置什么专业,是一种学科规划短视行为,是一种误导。有的高校,在新专业设置上热情很高,可高校的自有资源和师资力量却明显不足,即使匆匆上阵,有的专业开学几个月,教材都拿不到手,这让报考和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好、学得安?这又如何满足社会需要,如何让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立足社会?

  高校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前沿性工程,也是基础性工程。除了极少数不以就业为取向的特殊性专业,应当由重点高校或指定高校招生外,其他面向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有的放矢,着眼于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需要,着眼于人才的饱和度,着力于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上下功夫。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获得社会认可,是检验高校及其高校专业设置成败的重要因素。高校商业味过浓,过分迁就学生或家长对专业的要求,或者捧热专业,是高校培养学生无压力、无责任,对学生、家长、社会和国家不尽职的表现。

  2012年9月,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逐渐下放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审批权,92%的本科专业设置权直接交给高校,由其自行决定,高校享有了更大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自主权。但有了自主权后,专业设置也不能拍脑门确定。广东一位大学的院长曾经说过,“今天豆腐好卖就设豆腐专业,明天汽车好卖就设汽车专业,这怎么行,设置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长远的目光”。这一语击中了高校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要害。

  高校专业开发和设置应走出无序化、无责任的误区。那些把就业率低的专业推向社会,让这些专业的学生受困于社会,不是育人而是害人。□卞广春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