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靠“饥饿游戏”扶贫 需理性看待

2014年10月17日 13:08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在世界粮食日和首个国家扶贫日期间开展“饥饿24小时全民公益活动”,倡导有条件的人在今晚到明晚8点切身体验饥饿,以此表达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饥饿人群和贫困弱势人群的关注。该活动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表示要参与,一些网友则担心饿一整天是否会影响身体健康,有网友则对挨饿是否有助于扶贫产生了疑问。(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

  与“地球一小时”和“冰桶挑战”等公益性活动一样,主办方希冀以“饥饿24小时”的切身体验,唤起民众对贫困饥饿人群的同情与关注。但对靠“饥饿游戏”促进“扶贫”的实际效果,确需理性看待,不必过度夸大或奢望。

  “饥饿24小时”,初衷在于人们饱尝“食不果腹”的痛苦与不适,从而产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角色体验效应。但这种由人为刻意制造的“饥饿”状态,毕竟只是一种“有饭不让吃”的逢场作戏。要达到由“模拟场景”激发的“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还需参与者走出“游戏”认知,切实做到“假戏真做”。否则,就只能沦为一场“游戏”与“逗你玩”。

  从体验“饥饿感”到付诸扶贫行动,中间还需唤起人们同情弱者的爱心善意和扶危济困的责任担当。这不仅需舆论宣传、政府引领和环境助推,还需公平便捷、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要真实地感知“饥饿”,不是只在粮食日和扶贫日的“有饭不吃”,而应是走进贫困地区的零距离考察和耳闻目睹;营造扶贫济困的时代风尚,更需慈善意识的务实提升和操作层面的机制完善。

  质疑“饥饿游戏”的“扶贫”效果,并非是对这场公益活动的动机与可行性的否定,而是对确保体验效果的分析与提醒,亦或是助推对慈善事业和扶贫工作的再审视。理解善意、酌力参与、不走过场、拓展效力,应该是人们正确对待这场“饥饿游戏”的理性态度。 张玉胜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