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南水北调移民村试点再造“集体经济”

2014年10月20日 13: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小货车、面包车、三轮车……每年10月,新乡市辉县的仓房村,都会被各地蜂拥而来的香菇商贩堵得严严实实。不到3年,拔地而起的移民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村民们说,今天的好日子,是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

  2011年10月,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结束,16.54万移民搬进社区化的新村,开始了市民化新生活。生活方式变了,旧有的分户经营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如何进行后期帮扶,实现移民“能发展、快致富”?

  河南省移民办主任崔军说,国家和省级的帮扶资金一年就达7亿元,如果撒“胡椒面”,移民人均不足400元,很难转化为资本投入;如果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虽能解决部分就业,但村集体没收入,农民也难共享项目红利。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河南省移民办决定改革扶持模式,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再造集体经济,放大帮扶效应,推进移民共同致富。

  3年来,208个移民村集体经济初见成效,移民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移民实现大幅增收。

  淅川县丹江口库区的张庄村曾先后经历5次移民。“移烦了更移怕了,越移越穷,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张庄村村支书张建忠说。为了让全村1000多口人不再吃“移民苦”,张庄村利用移民项目发展资金,将全村大部分土地流转,投资407万元建设了16座现代化蔬菜大棚,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不仅就近安排60多人就业,每年还能上缴村集体27万元。“加上其他项目,村集体年收入超过30万元。”张建忠说。

  如今,张庄村年人均收入已由搬迁前的4000多元,增长到13000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在集体资产平台上,河南省移民办一方面创新村级经济管理模式,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广泛参与资产经营;一方面创新民主管理模式,依托村民自治强化资产管理。新郑市新蛮子营村曾是出了名的“上访村”,从2011年移民搬迁到新郑后,村民多次上访告状。为尊重民意,村里实行“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会”的社会治理模式,由村民选派代表行使村级自治事务议事权、决策权。“群众有了知情权,社会更加稳定,从2013年起全村没有一起信访案件。”村支书陈国定说。

  集体经济发展也带动了移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社旗县寇楼新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绿化面积占村民社区总面积的30%,全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为完善公共服务,寇楼新村成立物业服务队,每年从村集体资产中拿出3-5万元用于社区服务,村里还自行填埋生活垃圾,并建设了污水处理厂。“要没集体经济的依托,有心也没力,社区服务根本弄不成。”村支书寇建峰说。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下,移民村像天上掉下来的‘试验田’,移民村的实践证明,创新农村管理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是一条发展现代农业、强村富民的正确道路。”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崔军说。(记者林嵬 宋晓东)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