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银行凭什么让消费者掏钱“换芯”

2014年10月21日 14:18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0)

  你钱包里的银行卡是磁条卡还是芯片卡?用卡是刷卡还是插卡?很多人忽略的这些细节,其实关系到资金安全。本月底,我国芯片银行卡的使用将告别“刷”卡转向“插”卡,明年将逐步停止新发磁条银行卡。银行卡换“芯”正在加速,然而全国银联磁条标准卡存量达34.42亿张,如此浩大的换“芯”工作,谁埋单呢?记者在多家银行营业部了解到,换“芯”一般要收取3至20元不等的工本费 。

  “银行卡换芯谁埋单”,本不成为问题!因为众所周知,消费者作为分散的个体,往往只能充当市场决策的被动接受者。在高度组织化的金融机构前,他们并无多少讨价还价的权力。而具体到银行业,该格局俨然更甚。在此语境内,银行卡升级换芯,注定会由终端消费者掏钱。当百亿之巨的换芯成本,被分解在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工本费内,想必不会被太多人察觉,更遑论引发强烈的抵触……就这样,缺乏共同体意识的消费群体,远不足以充分主张权利。

  如今讨论“换芯成本的分摊”,更多只是媒体的一厢情愿。这种抽象的追问,既无现实的、炽热的民意诉求打底,也不会转化为消费者的集体性行动。虽然在记者采访中,几位市民都表示,“不愿掏换芯钱”。可是,他们几乎别无选择,最终也只能无奈出钱罢了。消费者个体,无力对抗金融机构的强势,更无力抵制市场的默契——当所有银行都让民众出钱“换芯”,便形成了一种不容挑战的权威规则。这种强加的秩序,蚕食了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与维权勇气。

  消费者的事实上缺席,让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缺乏前置的利益博弈环节,以及适时纠偏的可能。由此导致的后果有二,一则经营者无所不用、各种收费,乃至“赚钱赚到不好意思”;再者就是,整个银行业业务水准偏低,不仅日常服务怠慢而且安全漏洞频现。“换芯事件”再次证明,一些银行制定决策,已然不会顺着“商业责任、获益分配、实施条件”等市场逻辑思考,而只是下意识地将“成本”推给消费者。这种“吃定你”的心态,最是简单粗暴。

  银行卡升级换芯,最直接原因是在于,“传统的磁条卡隐患不断、事故连连”。但诡异的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银行并未因“磁条卡被盗刷案”,承担多少连带责任。这或许说明,银行本身并未面临太多的“换芯”压力:一方是等得起、耗得起的银行,另一方是等不起耗不起的消费者。强大的心理优势之下,银行经营者自然敢于让消费者为“换芯”掏钱埋单。即便有舆论发声追问,于事态的改变,又有多少影响呢?

  包括此次“换芯”在内,在银行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消费者其实一直处于被缺席状态。广大的消费群体,既无协调行动、一致发声的捏合渠道,也未被赋予集体诉讼、组织化议价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他们只能成为别无他法的“接受者”、“埋单者”。有鉴于此,追问换芯成本问题,终究要回到“如何让消费者回归”的议题上来。■然玉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