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尧山“背篓嫂”:每日800斤石料背送至山顶

2014年10月28日 18: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河南尧山“背篓嫂”:每日800斤石料背送至山顶
    张大嫂每天背着放有3袋沙的竹篓往山上运,早出晚归一天能背6趟。 霍现伟 摄
    张大嫂每天背着放有3袋沙的竹篓往山上运,早出晚归一天能背6趟。 霍现伟 摄
张大嫂的丈夫也没有闲着,夫妻俩一起往山上背石运料。 霍现伟 摄

  中新网鲁山10月28日电(刘鹏 霍现伟)“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记忆中,山区女人背后的竹篓多是幼童的安乐世界。然而,记者近日在河南鲁山县采访时,遇到了这样一群女子,同样身背竹篓,但篓中背的却是百余斤的砂石建材。寒冬腊月,盛夏酷暑,她们终日从山脚行至山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她们,被当地人称为“背篓嫂”。

  地处河南鲁山县城西部、伏牛山东段的尧山,以雄、险、奇、幽而著称,山顶的景区不断地有施工建设。近日,记者由此通往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途中,偶遇一群身背竹篓的中年女子,她们手持木杖,步履蹒跚,好似被身后的重物压得直不起身来。

  走近发现,这些女子身后的背篓里,或放有沙子、水泥,或放有砖瓦等建筑材料。攀谈中,一位中年女子告诉记者,她姓张,从四川的偏远大山来到河南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因山顶景区施工建设,高峰处除了行人能徒步上去外,其他的交通工具都“望峰兴叹”。这几年来,她的工作就是往景区高峰处背石运料。

  “只要山顶有施工,我们就不会没活儿干。”张大嫂告诉记者,她背后的竹篓里放有3袋沙,每袋50斤。通往山顶的路约有2000多米,每斤按3毛钱计算,一趟两个多小时就有45块钱的收入。如果能早起一点、晚睡一会,那么每天就能背6趟左右。

  “当年,一起上山干活的姐妹有好几十个,到现在没剩多少了,很多都是因为到了年龄,背不动,就只好改做其它行业了。”张大嫂说,好多女人承受不了天天这样的负重,坚持不下来。

  根据张大嫂的工作量,记者粗略计算,她一人每天至少要将800斤左右的砂石背向山顶,那么,辗转几年间,由她一人“运往”山顶的石材可近百万斤。

  当记者问及张大嫂的家庭境况时,张大嫂一边拭去额头的汗珠,一边露出了腼腆的笑容,说:“孩子长大懂事了,不用照顾了,老公这些年也在山上干活,有时候我们俩一起背石料。我们就住在山顶搭建的帐篷里,三点一线,吃饭、运料、睡觉,这个景点干完下个景点接着干。”张大嫂说,因为她还有力气,所以不用担心失业。他们两口也商量过了,只要背的动,就不会停下脚步,一直背到孩子读完大学,成家立业。

  常年在景区做生意的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多年来,“背篓嫂”所走的这条山路崎岖、陡峭,就连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空手走一个来回都会感到吃力。“这些看似单薄的女人,所作所为不亚于当今的华山挑夫。”

  不知不觉间,已抵达山顶。眼前,异峰如塑,怪石纷呈。但此刻,记者无暇欣赏这秀丽的山川美景,而是被“背篓嫂”感动着。一路上,记者在与其他几位背篓女子的交谈中得知,她们中,丈夫大多外出打工,而她们为了生活、为了梦想,也和男人一样毅然背起竹篓迈向山顶。

  这些女子积极乐观,不等不靠;她们不善言辞,朴实无华,凭借一身力气背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一瞬间,不禁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迎来晨曦,又盼朝霞;心酸曲折,冷暖自知。夕阳下,蹒跚前进的“背篓嫂”佝偻的身影定格在山路间的各个角落,筑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