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豆腐渣工程:不妨邀公众来监督

2014年10月30日 16:42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投资110亿元的山西岢临高速公路刚刚通车,就被指偷工减料,多处现“豆腐渣”。据知情者爆料,填充石缝的不是砂浆,而是石料加工厂废弃的石粉,甚至用墨汁画出“自然美观”的石缝,“从远处看,工程做得十分漂亮,其实却是蒙人的”。而一位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资质是借来的,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10月29日《法治周末》)

  临通车还有2天,却仍在紧张修补路面,这样豆腐渣味十足的高速公路,仅靠小修小补恐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很可能就像给一个先天严重体虚的病人进补一样,用补药解了一时之危,之后却因为虚不受补,导致隐疾爆发一命呜呼。所以眼下,当地有关方面应该趁着高速还没正式并入路网,尽快彻查工程各环节,严惩违法者,对公路进行系统排查和返工,补回一些元气。

  然而,克服顽疾仍需找到问题症结。从近年各地曝光的“豆腐渣”工程来看,大多涉及工程建设转包和违规分包。一些工程由财力雄厚的企业招标建设,之后这些企业却转给分包者,并收取一定数量的“借用费”。为了补齐利润,分包者会继续将成本压力转嫁到下一级。从报道中看,岢临高速建设分包方之一乔福财,花费标的总额3%的“保护费”借用了安徽交建的资质,又将每立方米290元中标的挡墙再转包给工队,开价每立方米270元。如此低的价格已难保障工程质量,也难怪其说出“如果真工实料就要赔钱”的狠话。

  在这样的生态下,层层转包就像在同一张纸上重复打印,层数多了,字迹重叠在一块,最后谁也认不清这笔烂账。换言之,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权力寻租链条中,中间一两个节点出现问题很难去排查。而当所有人包括监理方和监管部门都涉及其中,形成相对封闭的利益共同体时,违法者就更可能铤而走险,分割工程款这块肥肉。

  因此要打破利益链,除了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理和监管力度之外,对于建设中的工程收支构成,也不妨对公众公开,甚至可以邀请民众来到工地直接参与工程质量监督。记得小时候,笔者老家附近修路总会引来很多乡亲围观,高速公路作为公共事业,公众并不缺少关注热情。而将工程置于公众视野之内,则必然提高违法违规的曝光风险,到那时,看还有谁会明目张胆说“如果真工实料就要赔钱”的黑话?  庹新岗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