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媒体评劳动力报告:劳动者时间去哪了考量幸福

2014年12月01日 13:08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发布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工时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加班等现象仍然严重。(1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舟车劳顿成为大城市人群每天都要经历的事情”“中国人假期时间远少于世界平均水平”等调查表明,在我国,劳动者的时间问题正在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公众相对熟悉和恐惧的“过劳死”现象是“劳动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问题的另一注脚。我国劳动者的年工作时间是2000~2200小时左右,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和GDP增长应该释放的红利不匹配,让劳动者多少有些辛酸和落寞,也警示我们,在维护劳动者权利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回答“劳动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是观测社会和个体幸福感的重要考量。“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足以说明加班加点决非个别现象,隐藏其后的事实就是,不管外力强迫也好,还是主观自愿也好,众多劳动者的权利正在遭遇侵蚀。而长时间的超时劳动,不仅危及着个体劳动者的健康,影响个体幸福,也拉低了社会的幸福感指数。

  任何个体因过劳而远去,带给我们的都是穿透内心的冰冷和无助。看似个体承担了过劳的代价,实则是社会付出了更大的人性和温情成本,甚至还要支付“离心力”增强的代价。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不对这些状况加以改变,消极情绪的积聚就可能让“过劳死”成为一种社会病,进而引发社会和个体双重危机。

  “劳动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背后也折射着企业和员工的不平衡关系。智联招聘网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上班族由于频繁加班而健康每况愈下,但面对企业的晋升和淘汰机制,只有选择“自愿加班”,尽管劳动者感觉苦累,也只能默默忍受。换句话说,异化的劳动者时间“自愿”付出成了无偿的“支援”,这不仅背离了文明,更销蚀着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朱四倍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