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共决策就不应跟民众玩“猫捉老鼠”

2014年12月03日 08:3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公共决策能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应该是衡量政府工作是不是到位的决定性因素。直面社会公众的质疑,并在与最广泛民众的良性互动中,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据新京报报道,当舆论对《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热议之时,鲜为人知的是,这项重要的金融改革之所以最终公开征求意见,是李克强总理力主坚持的。他强调,事关公众利益,“决不能跟老百姓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政府的工作是为老百姓服务,如果老百姓对政策不理解,那说明“我们没有解释清楚”。

  存款保险制度涉及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关切度高一点,并不意外。有关方面对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一些担心,也不难理解。这其中,既有对于公共政策推行效率的担忧,也与长期以来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于闭门决策、直接出台方案的思路有关。而且,越是有可能引发汹涌民意,就越是审慎、小心,“保密性”也越高。

  在以往信息渠道单一、社会成员利益相对较为一致的时期,这种自上而下的直接改革方式,往往也能取得积极效果。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政策措施都是在这样情境下获得成功的。

  然而,特殊时期的“特例”,显然不具有普泛性,更不能成为公共政策拒绝向公众公开的理由。

  公共决策能不能做到公开透明,应该是衡量政府工作是不是到位的决定性因素。既然政府即将出台的决策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与其直接出台,做‘一锤子买卖’,不如先征求意见,让大家讨论,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如此,也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这些年来,举凡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高发、群体事件不断,甚至出现“治理失灵”现象,多与其在行政决策和审批的一系列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有关。而这些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经由政府信息公开与民众广泛参与得以预防。

  对于这些消极的做法,李克强总理所言也很有针对性,“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透明度很高的社会,有些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社会上就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容易引起群众不满、产生负面影响、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与其这样,不如我们主动及时地公开,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公开透明、民众参与,不仅是现代政治的伦理所在,也是决策科学化、规避社会风险的必由之路。

  公共决策向民众公开,理应成为公共治理的硬性约束。有了这样的公开透明,才有可能使“政府出台的每项政策都尽可能得到百姓认可”,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政府的依法行政。

  通过《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更可以看出,国务院已经迈出了步伐,这也要求各级政府,在“决策公开”的道路上,加快步伐,积极向民众“交实底”,成新风。  ■ 社论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