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新疆通往中亚五国口岸上的“等风人”

2014年12月08日 17:4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阿拉山口12月8日电 题:新疆通往中亚五国口岸上的“等风人”

  作者 肖欣 文龙杰

  “这地方一年两百多天大风。”顺着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中新社记者看到,路两旁行道树冠齐刷刷地倾斜生长。

  位于新疆西北角、阿拉套山与巴尔布鲁克山之间、北邻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山口口岸于1992年正式开放,如今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丝绸之路通往中亚五国北线和中线上的战略要冲。阿拉山口以“风大”闻名,创业者们也在风云变换中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起起伏伏。

  口岸第一批创业者王俊回忆起往事说,“最初是上来找一条活路”。王俊最初在国有外贸公司工作,“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外贸是指定经营,每个地区有一个外贸公司,任何人做外贸都要通过这家外贸公司来做”,他回忆说,“那时经常出差、出国,别人都很羡慕”,但90年代中期国家放开外贸经营许可,申请边贸权即可从事外贸业务,外贸公司优势不再,大批人员下岗,王俊1997年受公司所托“到当时博州唯一的口岸阿拉山口来看看”。

  考察一年后,王俊带领6、7名员工国有控股、职工参股的博州外贸储运有限公司,通过向海关、商检申请,取得国际代理资质,虽是国有控股的国际贸易公司,但最初入股的国有资产就是桌椅板凳和暖水壶。“那时候,阿拉山口口岸也刚开5、6年,还是小额边贸”,在王俊的印象中,口岸最早的贸易是“拿土豆换化肥”。

  2000年左右,口岸过货量增大,贸易增加,公司也随之摆脱了发不出工资的窘境,跃升成为博州地区仅次于电力公司的纳税大户,当时业务主要是大量进口废钢。中国经济发展、工业迅速扩张带来的巨大需求让阿拉山口的创业者们终于尝到“风生水起”的甜头。

  2003年前后,口岸人气鼎盛,来访需要提前几天定宾馆,地方也掀起公司上市热。为支持当地一家公司上市,当地政府决定把效益好的同行公司打包转卖,充实资本。虽然不情愿,但王俊的公司还是“做出牺牲”,全数出让股权并买断国有身份。谁知遭遇外贸滑坡,3年后,这家公司没能上市,退出阿拉山口,“我们彻底没人管了,又得自谋出路,重头再来”。

  2006年,王俊彻底放弃国有身份,动员职工入股,不够的自己借债补齐,凑足2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成立阿拉山口博报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说道此处,他感叹,“现在,公司是职工自己的公司了。”目前,王俊的公司每年货代量约300万吨,占到阿拉山口进口过货量的约五分之一。

  “用土豆换化肥”和“进口废钢”的时代也已过去,王俊的公司目前代理的进口货物主要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货物,客户遍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以前是空车回,现在“五定班列”开通,来自中国重庆、成都等地的压缩机、笔记本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被运往中亚、欧洲国家寻求出口市场。王俊觉得,公司的业务变化,印证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透露出对环保更为严格的要求。

  17年间几经沉浮,王俊仍踌躇满志“等风来”,“阿拉山口是非常好的地方,现在可以说是政通人和,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应该就是国际经济经过几年的萎缩后,重新起步。”

  同为“等风人”,阿拉山口市常务副市长狄永江更确信,风已经来了。2012年,阿拉山口建市;2014年,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建市和建立保税区的批复速度超乎预想的快,回头看,应都是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狄永江相信,设市、建综保区后“新的人气在慢慢聚集”,“以前大部分人把这里当通道,来来往往,却留不下什么,现在(综保区)看着没什么人,实际很多大企业已经进驻,比如中石油、五矿、天马行等等,哪个地方最便捷,生意就会往哪扎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