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务人员过劳成常态 如何改变“医者不自医”状态

2014年12月22日 17:17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一幕幕反映医护真实状态的场景受到关注:长时间工作、吃饭睡觉不定时、缺少必要的休息和休假、累瘫在手术室的地上……警钟一次次响起,诘问一声声发出:如何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改变“医者不自医”的状态。

  压力大休息少,医务人员“过劳”成常态

  压力大、休息时间少,已经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大医院医务人员的普遍状态。有媒体报道,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甚至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有两成医生甚至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凭借精准的医技,创立了患儿家长口中的“贾立群牌B超”,他承诺,“只要患儿需要,我24小时,随叫随到”。一个休息日,贾立群正在理发店理发,一个急诊电话,他顶着理了一半的头发就奔往医院。半夜也不消停,最多的一夜他被呼叫了19次,妻子直抱怨:“这一宿,净做仰卧起坐了。”很多患儿家长不知道,贾立群已经有20多年上班时不吃午饭了。“我的午饭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职业特点决定了从医的不易,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我们科医生每周工作时间都在80小时以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陈勤奋告诉记者,“除了白天在门诊、病房忙碌外,医生们每天晚上都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查文献看行业最新进展,我所有的论文、课题申请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

  “我们手上是病人的生命,工作高强度、高风险,神经高度紧张。”上海瑞金医院的麻醉科医生朱凡告诉记者,看着病人血压往下掉、心电图成一直线、肺部捏皮球也无法通气……医生的焦急和恐怖难以言表,甚至成为长时间的梦魇。

  患者多考核重纠纷烦,多重因素疲惫身心

  记者采访发现,患者多、考核重、纠纷烦,多重因素疲惫着医生的身心,透支着他们的精力。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许多三级医疗机构,日门急诊人次过万已经屡见不鲜,患者的长队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医务人员“快些、再快些”。

  贾立群说:“过去我们医院一天满打满算也就做270例超声检查,现在最多一天能做650例,基本上是人随机器转,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随时都要做检查。”

  北京同仁医院是很多眼病患者“心目中的最后一站”。魏文斌主任就是很多患者来“投奔”的专家之一,他的门诊最高纪录是一天看110个病人。在上班时魏文斌很少喝水、刻意减少上厕所的次数,由于长时间坐诊和手术,他的颈椎严重老化。

  严格的考核指标、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医务人员的沉重负担。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玲表示,很多医务人员非常辛苦,基层一些医院还要求医生们分担任务指标。种种压力之下,很多医学生不愿意从事医生职业,在职医生辞职转行的也不在少数。

  优化环境更要完善机制,呵护医生更是保护患者

  医生疲于奔命,必然影响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在采访中,许多业内外人士、普通患者对记者表示:希望医生心情舒展身体健康,所得与付出匹配,然后心平气和、尽职尽责对待病人。

  “当初学医,就做好了奉献的准备,医务人员、特别是三级医院有医、教、研的任务,累是必然也是必需的。”陈勤奋说,“关键是自己的付出能被社会认可,获得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优化执业环境,靠医患互相理解,更靠改革完善机制。多位临床一线医疗管理者表示:必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特别是加强培养、增加编制,缓解人员紧缺的突出矛盾,健全、均衡医疗服务体系,为医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记者仇逸、李亚红)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