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春运囤票”谁之罪

2014年12月26日 12:41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每年,到了临近春节的时候,身处异乡想要回家的很多中国人都要集体疯狂一回,令他们疯狂的原因是春运,疯狂方式之一便是抢火车票。眼下虽然距离羊年春节还有近两个月时间,但因今年铁总推出售票新规,火车票预售期延长至60日。于是,春运的抢票热,在今年成为了一场提前发病的症候群。

  在抢票热潮中,最为触目惊心的莫过于上海一对夫妇的“囤票”经历:从12月7日开始,为抢两张春节前回哈尔滨的车票,上海季先生夫妻十多天来,已经囤积了从2月4日至15日共21张回家的车票,但这些对他们来说还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节前最后几天的票才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目标”。

  火车票提前60日开售,这一由铁总精心奉上的春运大礼,不料却并不受待见。原本指望通过售票日提前分流购票高峰,最终的结果却不过是抢票高峰的提前到来,更有甚者,出现了提前囤票的现象。真是始料未及、别开生面。

  面对火车票提前开售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容易想到的评论切口当然顺着汹涌的民意指责囤票者的素质低下,江西的大江时评就采用了这一思路,“走自己的路,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一文将火力集中在了对囤票者素质的吐槽上:“诚然可以看到,部分旅客囤票行为方便了自己,却让别人回家的路更难走。首先囤票导致出现车票‘售空’的假性现象,让真正需要的人无以购票。其次买票退票增大了社会购票成本,浪费了公共资源,弄得人心惶惶,影响年底正常的工作。再次,增加了铁路票务系统运营成本,影响铁路系统对旅客量分流的预测,同时干扰了铁路部门临时加车的判断估计。”

  既然指责的声音多了,当然就会有人出来唱反调,《三晋都市报》22日发表了一篇《夫妻囤票,先别指责》的短评,用“人之常情”替囤票夫妇开脱,并且把议论的重点转移到了体制上:“其实,‘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之于中国人意义自不必赘言。每年到这个时候,壮观的春运大军所书写的都是远方那个‘家’的牵挂,由此也就导致了春运‘一票难求’,也就有了各种抢票攻略,上海季先生夫妻囤票只是众多攻略中的一种。客观上来讲,囤票会造成票源的紧张,但其出发点是为了回家,不同于‘黄牛’,因此先别指责。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铁路的运力和效率,增加春运铁路运输的供给能力。 ”

  在“春运囤票”到底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社会体制问题的争论中,《京华时报》特约评论员的观点别具一格,它没有将这一现象的出现简单归因于任何一方,直接声称:“无人可为囤票行为担责。”文章入情入理地分析道:“每一个经历过春运的人……都能明白这种回家的焦虑,以及囤票背后的无奈甚至辛酸。作为潜在的利益受损方,我们可能愤怒,但你我都不敢保证,自己不会在紧急情况下‘合理合情’地运作规则。”而对于春运规则的制定者,文章也表示了足够的理解:“人们在获益方和受损方之间的角色转换,导致了对同类政策截然相反的诉求,这展现了规则制定者的困境。不得不说,分配春运火车票这样的稀缺资源,就是多元利益之间的博弈和妥协,很难不留下操作规则的空间,更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诉求。真要以大规则的调整来阻止每一次钻空子行为的出现,就如同用高射炮来打蚊子。”

  以现阶段中国在外务工人口与铁路运力的悬殊差距看来,也许春运囤票的确是一件“无人负责”的无奈事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事件看不到解决的希望。既然小小的囤票问题已经被扯到了“社会体制还是个人素质”这个包罗万象的大话题上,擅长话题讨论的《环球时报》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其发表的题为“如何让春运买票不再抢字当头”的评论,在简单重复了与《京华时报》类似的“实属无奈”的观点后,开列出了三大条解决方案:“首先自然是挖掘扩容潜力,提高运输效率;其次更要加强引导,注重分流;最后,铁路及公安部门可利用高技术手段打击新形式的非法倒票。”给出的药方看起来有理有据,不过,如果你肯百度一下近几年谈及春运的评论,会发现每到春节,坐而论道的评论者们给出的药方也无非这几种。

  当然,一向语出惊人的《环球时报》在给出老药方时,也加上了一些独门的、口味浓重的“药引子”,比如文章支招说:“为了防止学生族和上班族打工族抢票,应该在上班族打工族集中放假期间,停止学生票价优惠”,甚至提出“在高铁及动车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站票是必要的”。这些建议到底公平与否、安全与否当然有待各方争论。不过,它为我们描述的那个高铁车厢挤满站客的景象,还是让人想起了以前熙熙攘攘的绿皮车。绿皮车的时代已经远去,现在人们更期待的是,“春运囤票”何时成为历史。□王昱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