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聚焦个性化时代新生活人群 绝恋族:爱情并非必需(3)

2015年01月06日 07:44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尊重选择,包容多元,发掘正能量

  ——个性化时代的新生活人群(之四)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在《未选择的路》中如是说。对于年青一代而言,他们中一些人选择的多元化生活方式区别于当前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其应给予充分尊重和包容。与此同时,适当引导鼓励新生活人群走出小我,把个人的志趣向大时代的需求延伸,让人生更为厚实和壮阔。除了小时代、小清新、小情趣,还要有大时代、大担当、大格局。

  多元化、个性化,选择是一种权利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状态,多元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从个人生活到群体社交,再到婚恋相处,再难找到一种固化的模板。那种追求整齐划一、集体为先的时代早已被拆碎成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小时代。这个转变其实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生活内容愈加丰富多元的必然结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2014年国庆期间“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发起人雷希颖说。

  来自博报堂生活综研(上海)发布的《年轻人意识行为变化的调查》报告显示,与70后相比,90后对成功者形象的理解上,“有钱”和“有地位”分别下降了4%和2%,而“有个性”则上升了3%。

  新生活方式和理念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一种突发式的社会现象。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主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壮大,为追求个性化生活奠定了物质前提。同时,伴随着价值理念的多元,人们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度在提高。

  从消费生活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方式如此,生活方式亦如此。宁夏社会学会会长陈通明说,当人们的消费方式是一哄而上时,其生活方式大体雷同,而当消费方式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生活方式也会步入多元化。“当一个人只有100元时,他只能为温饱问题奋斗,而当一个人有100万元时,他既可以选择继续创造物质财富,也可以选择旅游、公益,或其他事情。”

  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分层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被按阶梯式金字塔从低到高分层次排列。总体看来,选择新生活的新人群大多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自我安全感具备,对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需求呈现出强烈意愿。他们不再人云亦云、流于窠臼,而是自主选择人生,主宰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更加注重探寻内心精神世界。

  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细观国内涌现的新生活人群,很多理念都来源于国外。例如,乐活(LOHAS)一词就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年最先提出,意为“健康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同样,不消费主义、不持有生活、慢生活等都源自国外的倡导。这些新的生活理念在引入中国后,被新人群所认可和践行。

  “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都比较开放,而且我们都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获取的渠道多、吸收的多,对新生活就更容易把握。”自称“不持有生活”一族的张曦文说。

  个性化时代的背后是权利时代。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阎立锋指出,在过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以传统家庭为核心,个体意识相对较弱,且职业选择有限,人们生活较为固定。如今,现代化的生活和科技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人们的生活以无限的选择空间,对每个个体的选择权利应予尊重。

  陈通明认为,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催生了生活方式的变迁。从家庭结构方面看,以前家庭子女众多,父母总被育人所累,而现在独生子女政策让更多年轻人从家庭琐事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选择不一样的生活。从社会结构角度看,社会成员不再被固定为“单位人”,而更多地成为自由人,悬在人们头上的条条框框减少。“现代社会已经很难用‘好与坏’来评价某一种生活方式,在法律的框架内,每一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都会得到尊重和保证。”陈通明说。

  呼唤包容:谁在误解他们

  前不久,因为对“断舍离”的调侃,知名自媒体人和菜头“捅了马蜂窝”。“断舍离”是近来一度流行于人们口头的生活方式,被不少人认为是洒脱和有品味的标志。和菜头在专栏文章中称,这种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比较虚幻,多数人不具备“断舍离”的条件,“拥有”仍然是他们幸福感的来源。文章发出后,一些读者反应强烈,“不知道有多少人气炸了”。

  其实,如今人们越来越不乐见这种争论——近年来,关于“是否该提倡素食主义”、“慢生活是否有意义”、“不会慢生活的就是屌丝吗”等争论轮番上演。唾沫横飞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良性沟通。

  最近,90后的北京大学金融法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因为半年卖掉11万碗米粉而成为话题人物,有人点赞,有人批判,根本原因在于当律师和卖米粉在传统观念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张天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炒作“北大学生卖猪肉”、“清华学生当保安”时,这个社会才算是正常的社会。这句话直指当下社会的宽容度不够。

  前几年,网络上曝出一对北大教授夫妻隐居深山十几年的新闻。“我们不能说这种生活方式与大多数不同,就去反对打击。同样的,现如今一些人选择做不婚族、不育族,社会大众可以不理解,却不应该攻击、谩骂。”陈通明说。

  腾讯大渝网社区部主任罗霖表示,小众文化和大众文化、多元文化和核心文化、亚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应该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有一个可喜的迹象是,随着人们对社交媒体的熟稔、沟通能力的提升,良性的沟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罗霖说。

  网民“猫友友”是一名资深的“哥特族”——往往被认为偏好孤独、绝望、恐惧风格的人群。为了澄清误解,他撰写了文章“对哥特的种种误解”,略带诙谐地称哥特族就是“管好自己一摊事儿,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想穿什么穿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少给别人添麻烦,不危害社会,别违法犯罪。”文章风格坦诚有趣,被放置到了“哥特贴吧”的显著位置。

  新生活人群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难免引人注目,“有钱、有闲、有思想”成为贴在他们身上的主流标签。爬一次珠峰30万元,买一套单反相机好几万元,一辆自行车4000元,狗粮每月2000元……“不差钱”似乎已成为有资格讲究新生活的资本。

  天津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则认为,“不差钱”并非新生活的全部内涵。新生活者乐享独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惯性,坚持相对独立的价值观,拥有强大内心和坚忍韧性。“他们注重对于外部世界的不同体验与感受,希望探寻内心的终极平静。”

  在婚恋关系上,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指出,以和谐团结、敬老爱幼、白头偕老等为主的家庭核心价值观依然是当代家庭价值观的主流。在不少人看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价值一定程度上应重于个人发展价值。但由于人们的婚姻伦理观念、社会法律观念及各种利益关系加速变化,社会对婚恋生活方式的态度从保守逐渐走向开放。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刘琪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是关系主义本位的,而家庭是关系中最核心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传统社会,传宗接代的要求会比较强烈,强调对家庭、父母、家族的责任。到了近二三十年,年青一代不再用传统的关系主义来思考问题,而是有了更多基于自己喜好的各种选择。“对于这种现象,没有必要担忧和横加指责,因为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经历的,西方国家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刘琪说。

  “如今年轻人的压力普遍比父母辈更大,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作压力。”百合网首席情感专家周小鹏分析,这是很多不婚族和绝恋族出现在大中型城市的原因。此外,这类人的“配合度”普遍偏低。在恋爱、婚姻中,双方必定都要放弃一些东西,磨平一些棱角。但有些人不愿意改变自己,更希望自由自在一点,因此会觉得“婚姻和恋爱要付出太多”。

  主流社会仍普遍认为“不结婚的人生寡淡无味”,但“结过婚的人生未必圆满,不婚、或者离婚的人生也未必是不圆满”。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丁加勇认为,“在权利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婚与不婚、育与不育、恋与不恋的自由选择,关键在于能否保持内心的自在与自足,是否为自己的选择做好了承担的准备。”

  防止单向度的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也催生了很多“灰色”的生活方式,比如啃老族、拼爹族、炫富族等等。“生活上不同的主义可以有很多,但重要的是,一个人选择某种方式、某种主义,在满足自己个性喜好的同时,为他人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是每个人不能回避的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辅导员杨熙很赞同一种观点,即当下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现代病,一些人都成了“单向度的人”,只在一个向度上有价值追求,比如金钱、权力、享乐。

  杨熙感觉到,不少学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就是看上去没有特别的问题,四平八稳,实质上属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们的观念中,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变化,过好自己就行。我比较担忧这部分学生可能欠缺国家和集体意识,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容易从众,从而被某种思潮、价值观带跑。”

  婚姻家庭伦理的变化是我国社会个性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中,追求平等、自由的一些积极意义和先进理念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个人满足,缺乏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问题。

  周小鹏认为,一些人在恋爱婚姻等情感关系里比较自我,不愿意为对方改变。一部分绝恋族、不婚族由于在职场、利益面前看到较多的“尔虞我诈”,对人的信任度普遍降低,从而对感情世界中的人性也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在彰显个性的年代,过分的个性,眼中只有自己的需要,会导致缺乏对对方的理解,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包容,这样的情况在我的观察里越来越多。”周小鹏说。

  “别着急将小时代信仰化,不要让手段淹没了目的”,这是不少专家学者谈到小时代时向半月谈记者表达的观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早看来,大多数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有其相通和共同之处,即有着鲜明的“反工业化概念”,或者称“反异化概念”。应看到,在无处藏身的工业社会,一部分人群想尝试体验前工业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往往反而导致成本提高。

  如何避免不被手段淹没目的?凤凰网新闻客户端负责人杨天国认为,就是要回归本质,不要“非买了新运动鞋才去跑步不可”。以乐跑族为例,有的人往往信誓旦旦,买运动鞋时很郑重,然而一到锻炼时却难以坚持。“真是为追求健康而跑步的话,穿旧鞋也能跑。”

  “少和自己较劲,能做到一点是一点”,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师韩鹏谈了自己“简生活”的心得:他成功地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社交,把更多时间留给了更重要的事和人,但无法做到把手机“简”掉。“我仍然是一个拇指族。生活简到适度就好,我毕竟还是希望通过手机和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

  “宽容和理性,是不同文化偏好和生活方式沟通的前提。”知名专栏作家“红肚兜儿”说,一方面,所谓的“主流群体”应该尊重、包容更个性化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个人在自由选择的同时,也不必一味强调渲染和主流的对立。

  从“我”到“我们”:发掘引导小时代里的正能量

  “如果有年轻人来面试,聊一会儿就说了超过10个‘我’,我会马上让他走人。”一位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

  作为艺术学院的教师,韩鹏则对“我”字辈多了一些理解。“其实我也喜欢说‘我’。”他表示,年青一代的成长氛围和文化环境与70后、80初那代人已大不一样,自我意识觉醒早,集体概念较弱,“我”字当头,特立独行。

  个人主义兴起之后会否形成社会学家阎云翔所说的“无公德的个人”?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呢?刘琪认为,从大趋势上看还是比较乐观的。尽管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在婚恋等个人生活的选择上呈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但在遇到大事时,比如汶川地震等,还是会积极投入人道主义救援之中。“年轻人可以以他们的方式写就他们的时代。”而且,今天年轻人所谓的“我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国家、民族、性别等范畴,而是变成了世界性的、基于全人类共同性的关怀。80后、90后会用他们的方式参与到世界潮流之中,用他们的方式去尽自己的公德。

  “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是95后,给我的感觉就是玩得酷、靠得住。”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智芳认为,尽管很多学生看日常表现个性十足,甚至乖张另类,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些年轻人往往有着理性而正确的判断。

  “在个性化人群中也不乏大格局的年轻人。”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邬小撑说,“只要合理引导,90后一代能迅速形成凝聚力,并富有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以创业教育为例,这代年轻人创业并非仅仅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再造,创业的特点也以团队作战为主。

  阎立锋分析,一些看似另类的生活也有正能量。以不消费主义为例,通过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人们能够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并从简单质朴的生活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近年来,国家和政府也一直在强调节俭,杜绝浪费、奢靡之风,这些与部分新生活人群的理念有相通之处。

  “以前老想买东西,心里总有匮乏感;现在东西少了,可是满足感上去了,对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也越来越明确,少了许多不确定及不安全感。”一位极简主义者告诉记者,通过向有兴趣的人分享极简生活经验,并鼓励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周围开始有更多人意识到,挣脱过度消费的枷锁,能够收获更有效的生活。

  受访人士还指出,随着诸如乐活族、低碳生活等新生活群体的壮大,其所提倡的环保理念、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相处之道在直接给自然生态和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影响更多的人,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罗国安表示,年青一代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能够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传统方法和固定思维,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文化创新,如技术宅、创一代等人群。时下基于3D打印和互联网资源的“自造者运动”日渐风靡,并掀起了一股自主动手发明以及科技创业的热潮,就是这种积极效应的有力证明。

  “在激发创新的同时,新生活所带来的亚文化也丰富了社会文化,其独特性和进步性使得已有的观念在碰撞中得到修正和补充。”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辛晓玲说,文化是不断交错发展的过程,当前的亚文化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融入主流文化,甚至成为主流文化的重要分支。(采写记者:王晓磊、林苗苗、熊琳、吴小康、徐海涛、彭卓、艾福梅、谢樱)(专题策划:邓伽)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