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空转” 需配套政策支持

2015年01月19日 13:3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

  干净的小碎花棉被,看着就清爽;窗台上、小桌子上的30多盆绿色植物,叶子都擦得一尘不染,为冬日平添三分春色。

  走进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出乎意料的是,这里仅有的5张床都是空的,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平整得看不出皱褶的床单——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老人来住过。

  这里是北京第一家街道级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一般老年活动室不同,它更侧重帮助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进行日间看护。“白天送来,晚上接走”,按照设计,家中有失能老人的,子女给老人办理“入托”后会得到“解放”,老人在这里则可以接受更周到的康复、陪伴服务。如今,全市类似的“托老所”共有102家,今年还计划再建40家。

  社区里有这么方便的“托老所”,老人为何不来呢?

  是条件不好吗?

  转一圈下来,记者发现这里的硬件条件比不少老人家里还要舒适——东、南两面大窗,阳光充足;房间里所有家具都是圆角设计,宽大的卫生间轮椅可以方便出入。更甭提这里还有午餐送餐,有康复人员提供服务,隔壁就是老年心理咨询室,楼下即是社区卫生中心……

  既然条件不错,那是收费太高吗?

  照料室具有公益性质,最多一个月收取1300元,摊到每天也就40多元,其中还包含每天一顿午饭以及众多康复、咨询、陪伴服务。

  如果家里有个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雇个保姆陪护,一个月的工资也肯定不止1300元。相比之下,日间照料室的收费不算贵。

  条件好,又不贵,那是老人没需求吗?

  香河园街道是纯住宅小区,2.5平方公里的狭小地面上,住着3.7万户籍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人就有1.2万人,比例高达32%——超出全市老龄化水平约50%。并且,“空巢”老人多达2800人;75岁以上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170名。

  对于这样一个“老”街道社区里的公益性“托老所”,老人究竟为啥不买账?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入社区,听听居民和街道干部怎么说。

  一位李姓居民的经历特别有代表性。他曾经送过70多岁的老母亲去照料中心,“确实很舒服,老人挺高兴。说实话,那儿的服务,比我这个儿子还要周到。”可是一周后,他就坚持不了了。

  “照料中心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下午5点,我要上班,每天为了接送老妈都得迟到早退,单位领导非常不高兴。”更让他为难的是,老人已经无法自己行走,“托老所”离家不远不近,每天,他用轮椅将老人从12层楼上推下来,再抱上车,到了“托老所”,再从车上抱到轮椅上,坐电梯推上照料中心的4楼。晚上接的时候还要再如此折腾一番。“每天都捏把汗,生怕把老太太给摔了。”

  一周后,李先生选择了放弃,宁愿出高价请保姆在家侍候母亲。

  事实上,香河园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两年前在全市率先开张时,确实迎来了一些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但从去年开始,就基本在“空转”了。市、区原先还要求上报入住率,后来也不了了之。在照料室门外的宽阔走廊里,原先准备让老人晒着太阳用餐的桌子,虽然仍擦得一尘不染,但全都挪到了墙角,上面用盆栽绿植点缀。

  “街道的工作人员还在坚守,每天保持这里窗明几净。”香河园街道的民政科科长李芸对社区老人特别有感情,她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为老人配套了来自协和医院老年科的老年慢性病管理、青松护理的康复服务、中科启慧的心理咨询服务等福利。

  对于日间照料室,李芸也很无奈。居民普遍希望这里能够提供“24小时托管照料”服务。对此,李芸表示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放”家人、子女,踏实出差或旅行。

  但这并不是李芸所能决定的变革。“24小时照料”就意味着“托老所”变成了“养老院”,违背了全市政策的初衷,是不允许的。此外,全天照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超出了照料室现有的能力。而且,一旦“24小时照料”,“托老所”仅有5张床,一些老人住进来就不走了,公益性的“托老所”就变成了个别人的“福利院”,丧失了公平性。

  “在现有的框架下,我只能寻求更多社会力量介入。”李芸还在努力盘活日间照料室的资源,希望社区里约170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真正能享受上日间照料服务。

  在靠近三环路的北控光熙国际康复老年公寓,目前养老公寓已经建成,正在建设康复医院。李芸找到他们签下协议,机构要拿出近20张床位,用于社区日间照料。“我希望他们同时能提供车辆,每天负责接送老人,真正让照料中心转起来。”

  然而,提供车辆、司机已然不易,更难的是老人接送过程中的风险预防、社会工作者的志愿服务等配套,依然需要配套政策支持。“托老所”何时才能真正告别“空巢”,还无法提供明确的时间表。

  记者手记

  香河园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空转”,责任并不在街道。相反,这里硬件、软件、管理的水准,在全市都名列前茅。

  解决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的“空巢”问题,还需要主管部门在顶层设计上更加“接地气”。设计要切实从社区实际出发,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用系统工程的思维,配套更完善的政策、服务以及法律保障,让好事不但好看,更“好用”。记者 童曙泉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