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保障房的积极效应 理应更多纳入决策考量

2015年01月22日 15:05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

  理想状态下,保障房片区本可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社会提供缓冲,亦可丰富社区结构和层次,这种种正面效应,理应被决策者更多正视。

  据报道,全国最大保障房区,包含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的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被证明入住率偏低。其中的公开销售的限价房从2012年底公开销售至今,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请。若再除去审核不通过的申请,销售情况将更不理想。记者多地调查发现,青岛保障房的入住率低现象并非孤例。(相关报道见1月21日《京华时报》)

  保障房入住率偏低,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案例所印证。作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社区,“青岛白沙湾”申请人极少。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如此之大,实在不免令人惊诧。而事实上,梳理媒体的相关报道,我们便会发现,此一趋势其实由来已久。在不少城市,充满善意的保障房项目,都遭遇了市场层面的冷淡回应……再一次,消费者用自身的购买行为,表明了态度。

  在一些地方,保障房入住率低,当然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原因。诸如选址偏僻、交通不便、配套滞后、环境恶劣等等,素来为人所诟病。所谓保障房小区,虽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综合考量、权衡利弊,其现实“性价比”并不高。有鉴于此,也就无怪乎购房者兴趣寥寥了。可以说,就满足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诉求而言,某些保障房小区,实则是缺乏诚意、不够友好的。

  毋庸讳言,发生在保障房领域的诸多尴尬,根本原因还在于,一部分地方主政者对此缺乏用心经营的动力。在其看来,保障房建设,只是自上而下压下来的指标性任务。对此,大可以辗转腾挪、敷衍凑数!而遗憾的是,在“量化考核”的追责模式内,诸般投机取巧、虚应差事的行径,很可能蒙混过关。久而久之,有量无质的保障房项目便不断累加。

  未入住的保障房,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惊人浪费,也加剧了住房的供求失衡。除此以外,此一现象也揭示了,公共政策的形式与实质相背离,从而“自我矛盾”的巨大风险——“推动保障房建设”、“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要”,本是保障房政策的一体两面。但现实的局面是,不少城市正有意无意地,隔断“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红火的保障房工程,某些时候,并不能充分发挥保障功能。

  基于过往经验,来反思保障房建设,可以确信的是,唯有将之纳入更系统化的评估视野,才能倒逼其做到名实相符。这一方面意味着,改变“数量至上”的单一评估方式,将宜居度、入住率等等也纳入对保障房项目的考核;另一方面则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环节,就能对保障房片区加以事前安排,从而实现不同功能板块间的有序对接。

  理想状态下,保障房片区本可成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为社会提供缓冲,亦可丰富社区结构和层次,这种种正面效应,理应被决策者更多正视。评论员 蒋璟璟

【编辑:和星晨】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