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留后村:村民春节忙“认亲”

2015年02月24日 17: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郑州2月24日电 (记者 李志全)在中原一带农村,早年因“困难时期”被亲生父母送给他人的子女正在陆续返乡,而象征团圆的春节成为最佳时节。

  60岁的李炳元在今年大年初三接待了“素未谋面”的亲妹妹,两人相见喜极而泣,继而笑着说,“来了,来了,总算来了。”

  李炳元是河南省原阳县留后村的村民,他眼前这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已是奶奶姥姥辈的妹妹,在57年前被他们的亲生母亲送给他人。在经过几次私下接触,几通电话后,双方子女都支持他们相认。

  “我不埋怨咱爸咱妈,如果不是这样,说不定早就饿死了。”妹妹拉着哥哥的手诉说道。李炳元则介绍,当年妹妹被送人时他不过两三岁,具体细节不得而知。只是听老人们讲,那时家里穷、吃不上饭,这个“送”是没有报酬、没有条件的。

  57年前,正值中国大陆地区经历的1959年至1961年间的“困难时期”,又称“三年大饥荒”。在留后村,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老人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

  年近八旬的李中道老人告诉记者,村里当时吃大锅饭,最困难时期,40天没有开火、动灶。他说,为了讨生活,会动的人选择外出要饭,有的则被活活饿死,送给好心人收养是很多家庭的无奈之举。

  李炳元的母亲前后生了8个子女,但留下来活到今天的不过3位。他说,几年前母亲去世时提到了被送人的妹妹,她总觉得做了亏心事、对不起女儿,这也成了老人临终前的遗憾。

  在中原农村,“认亲”二字过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父母不提,作为儿女的也不能提;养父母不说,亲生父母囿于理亏,没有话语权。邻居和村里人终老则都要保守这个人人皆知的秘密。

  李炳元的妹妹说,她那时虽然年龄不大,但从小就知道不是亲生的,50多年来,这件事始终在困扰着她。特别是当养父母年事已高后,她越来越觉得应该认祖归宗。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给了那些有认亲打算者以最好的理由。李炳元说,他只是在初三那天给妹妹打了个问候电话,但没想到当天下午全家9口人都来了。

  在留后村,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年初四,几位侄子去到几十公里外的封丘县看望他们同父异母的叔叔。在此之前,侄子们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位这样的特殊亲戚。也是在“困难时期”,他们的这位叔叔跟着母亲流落到姥姥家,一直到今天。

  村里人还说,1960年的某天,一个老人领着她的女儿到外地讨饭,当地一位好心人给了一筐红萝卜,老人感激之余把女儿送给了这户人家。今年春节,已身为姑姑辈的那个女儿专程回到村里探亲。再提往事,她抹着泪笑。

  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李中道老人说,人们生活好了,观念也变了。1961年,留后村只有三四百口人,如今1800多口人。他说,留后人丁兴旺,家家吃得饱穿得暖,再也不会出现把亲生儿女送人的事儿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