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消息称京津冀将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2015年04月09日 03:2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据新华社电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京津冀一体化将重点打造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创新将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了解,即将下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对创新做出重点安排,并明确了三省市协同创新的具体分工。

    根据规划,到2017年,京津冀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到2020年,科技投入、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区域形成分工明确、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连接的创新驱动。

    据上述人士介绍,此次京津冀协同的最终目标是,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例如,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探索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打造产学研结合的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加快建设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点力度,强化对周边区域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对于创新的重点领域,上述权威人士介绍,环保、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重点。包括大气污染治理、绿色交通、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监测预警与管控等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水污染方面,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并加强传统产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能源利用等方面技术应用。另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合攻关。

    专家解读

    1 京津冀为何要建“创新共同体”?

    是创新资源最密集区域之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尔娟认为,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强调要突破行业、区域、国别界限,构建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以保持其科技创新的世界领先地位。

    “京津冀也是如此。”祝尔娟表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但是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整体,与世界其他著名经济区及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产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而要实现协同发展,出路只有一条,就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开辟发展新道路,开创发展新局面。”祝尔娟说。

    2 “世界级城市群”将如何定义?

    必须是资金技术等的交汇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在去年年底的2014年度(第八届)北京商业高峰论坛上对世界级城市群进行了解读。

    李善同具体指出,世界级城市群的含义包括:第一,城市群的核心必须是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品流和技术流的交汇点;第二,核心区和周边地区有垂直分工的联系;第三,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从这样几个标准来看,京津冀地区定位于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李善同指出,整体定位条件下,北京、天津、河北按照自己不同的优势实现自己的定位,北京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包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金融创新应用的示范区;河北省的定位应该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北方重要的航运和物流基地以及京津冀生态环境的支撑区,“这个定位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但是又注重了相互的互补性和互利共赢。”李善同说。

    >>背景链接

    目前我国正形成23个城市群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正形成23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蓝皮书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更是呈现明显提升的态势。2000至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平均增速为3.51%,高于3.15%的全国平均增速。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8.93%,高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已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分别为86.20%和81.55%,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京华时报记者 张然

【编辑:陈海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