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立案登记制让公民诉权得以伸张

2015年04月16日 13:58 来源:西安晚报  参与互动()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15日印发该意见,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意见将于5月1日起施行。意见指出,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之所以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立案难、立案慢、选择性立案等等不合理现象。旧有的“立案审查制”下,法院的职权处于绝对强势地位,而公民的起诉权则相对弱势,这显然不利于民众及时、公平地获得司法救济。且就具体操作而言,原先“审查立案”的机制设计,也给“法外因素”干扰法院独立履职,提供了切入口和时间差——于此,“民告官”案常被以各种理由拒不立案,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就实际效用来说,立案登记制的确立,使得公民诉权得以伸张,使得依法维权更加容易。而从程序层面来看,立案登记制改革,也体现了司法专业主义的立场。由“先审查,后立案”变为“先立案,后审查”,减少了不规范、不透明的案外程序,从而让从诉状接收,到要件审查,直至案件审判的一系列过程,都置于完整、前后连贯的体系约束之下。这种调整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了整个司法办案链条的延生与闭合。

  当然,必须厘清的是,“立案登记”并不意味着有案必立,也不意味着立案必审。立案与否,仍要取决于“形式要件”比如说诉状的文本、格式等,是否合乎登记要求;而立案后审理与否,则要看法院的管辖权、当事人的诉讼资格等等审理要件,是否能通过实质审查……立案登记制并未扩充公民的诉权,而是尽可能保障公民诉权。

  理想状态下,立案登记制必将有助于民众依法维权、获得司法救济,可这一切的前提,自然是能确保其真正落实。意见专门强调,“法院要自觉接受监督,对问题及时回应。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等违法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此般表述虽然强硬,可若缺乏一套缜密的实施细则兜底,也未免失之宽泛。因此,该意见在正式施行后,还需要更加具有约束性的配套细则,只有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法治进步。■然玉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