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曼巴久美彭措的“藏字号”门诊连锁路

2015年04月30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西宁4月30日电 题:曼巴久美彭措的“藏字号”门诊连锁路

  作者 罗云鹏

  久美一词源自藏语,为无畏无怖之意,象征勇往直前,正如这个藏语词汇所暗含深意,曼巴(藏语,医生之意)久美彭措在中国开出了108间久美“藏字号”连锁门诊。

  久美彭措祖籍青海同仁县,57岁的他身形清瘦,精神矍铄,从医至今已有41个年头,幼时师承中国国家级藏医专家优宁,1983年时出家藏医药学盛兴地青海黄南隆务大寺,勤习以五部大论为主的藏传佛教医学,后被隆务大寺授予“本然巴”(博士)医学学位。

  久美彭措回忆,他的“草根”曼巴行医生涯始自上世纪70年代,“从开始行医的第一天起,我就发愿发扬藏医药,使之利益众生”。

  在久美彭措看来,藏医药是人类共同的财产,1995年,第一间久美藏医门诊在同仁诞生,“开藏医门诊本来想着利众,但是很多人来了根本就看不上病”。

  1996年12月,久美彭措决定将藏医门诊开到西宁,“但是我没想到藏医会在省城更‘热’”,伴随上门患者的增多,医和药的紧缺矛盾使久美彭措犯了难,“单靠一个门诊和一位医生根本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不能让远道而来的患者看不上病,吃不上药”,久美彭措说,当时来看病的不仅有青海和周边藏区的,还有很多是新疆、内蒙古甚至沿海地区来的。

  “90年代中后期,很多厂家盯上了藏医药这块‘蛋糕’,开始投入生产,虽然他们的药名是藏药的,但灵魂不是”,久美彭措遂决定创建集藏医药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藏药企业,此后并成为青海省重点藏药生产、科研基地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

  久美彭措眼里,藏药的采集、炮制、制作要严格遵守一定的仪规,“藏族人相信念经加持会提升药物疗效,这也是外界认为藏药‘神秘’处之一”,于此同时,“连锁”这个词也开始浮现在了久美彭措的脑海里。

  “一个城市,一个医院,一个门诊,力争做一个成功一个”,久美彭措说,建立了藏药厂,学徒们一边在厂里研习藏医药理论,一边根据藏医学续部论典所见学习治病实践,成效很快,这为“连锁”路奠定了基础。

  “通过摸索实践,逐步建立起了医生、护士、诊断、治疗、制药五大标准体系,学徒们如何胜任为众生解决疾病痛苦有了自己的‘标准’”,久美彭措认为,创新出藏医药标准化体系不仅是与时俱进,也是对生命的责任,但传统的藏医药往往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而大多数藏医没有文凭和职称,成为了藏医药产业走出去一大障碍。

  “我对带出来的徒弟也设置了‘门槛’,他们必须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要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及执业证才能上岗”,久美彭措说。

  据了解,1999年至今,曼巴久美彭措的“藏字号”门诊连锁店已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藏区和新疆、内蒙古开设了108家。

  “在新疆和内蒙古开设连锁的门诊不仅在传播和发扬藏医药学,也可以促进蒙医、维医等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久美彭措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