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抗战纪念馆重读抗战家书:家国情怀 铁骨柔情

2015年07月08日 21:4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

  自抗日战争打响后,无数中华儿女奔赴前线,保家卫国。战争已经远去了,然而先辈们留下的战地家书依然还在。这些家书,有的写在纸上,有的写在毛巾上,还有的刻在灯柜上……再次重温它们,依然能体会到彼时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感受到先烈们的家国情怀和铁骨柔情。

  7月8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暨《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公众开放。这次展览用2834件史料,展现中华民族14年抗战的光辉历史。其中,有10余位英雄人物的12封烽火家书。

  1931年9月18日,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游击队为骨干,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赵一曼抛下了还在襁褓中的幼子,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临行前,母子二人留下了这张仅存的合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解说员指着展览中的照片说。

  1936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政治委员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后英勇就义。牺牲前,她给儿子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遗书: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

  展览现场,音响一遍遍地播放赵一曼的这封书信。从河南郑州带孩子来看展览的潘雪枫说:“那时的抗战真不容易,以后要多带孩子参加此类展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现在。”

  日军武力侵占中国东北后,将矛头直指华北。中国军队相继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察哈尔抗战的著名将领吉鸿昌,就义前给妻子写了一封家书:“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

  这次展览中,有一封特别的“灯柜家书”。这封家书是川军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出川抗战,写给妻儿的。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同仇敌忾,一致抗日,一些地方武装也纷纷前往抗日前线,包括滇军、桂军、川军等。

  傅常出川抗战,给妻儿留下一封家书:“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为了让家书长期保存下来,他的妻子找了一个工匠,将家书刻在灯柜上。

  站在这“封”“灯柜家书”前,能够体会到“川军出川抗战,胜则凯旋而归,败则裹尸而还”的悲壮与豪迈。

  中国第18军第67师第201旅旅长蔡炳炎在淞沪会战中殉国。他在淞沪会战前,给他的妻子也写了一封家书,其中写到:“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这些家书,既展示了英雄的家国情怀,也增加展览的感染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说。

  中国人民14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热血男儿“投笔从戎”。抗战期间,中共晋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王孝慈的弟弟在家乡教书,他给弟弟写了一封书信,希望他放下教鞭,拿起武器,进行抗战。

  王孝慈在信中说:“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血洒十字岭,时年37岁。

  这位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八路军高级将领,对家人充满了柔情和牵挂。从1940年11月到1942年5月,左权给妻子刘志兰写了10多封信。

  其中一封写到: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这次展览中,还有一封写在毛巾上的“家书”。严格来说,这不是一封书信,而是抗议书。然而,有人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写给自己深爱的国家的一封“家书”。

  1931年10月2日,因抗议日本侵占东北,中国留日学生苟吉堂被捕入狱。日本人要求他,要么写悔过书,要么被驱逐出境。他在狱中所用的毛巾上,写了反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抗议书。

  “吾侪尽在暴日陆士留学,既无能捍卫国家,又不能急赴国难,诚乃军人最大耻辱,惟力不从心,仅抱牺牲精神,作总退学。图揭破暴日虚唱亲善之假名,斩断助长我内乱之根棘,期他日国有可救。”

  苟吉堂回国即参加抗战,直到抗战胜利。1945年9月9日,作为第三方面军副参谋长的苟吉堂,参加了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这次展览中,还展出了他参加典礼的邀请信和胸标。

  “他的经历就告诉世人,被日本人欺负的中国人,最后堂堂正正地站在日本人面前,接受日本人投降。”解说员说,这是抗战馆收藏的唯一“南京中国战区受降典礼的邀请函”,是关于南京受降为数不多的重要物证。

  展览中,还有一副照片展示了华北一户庄户人家的大门,砖墙、木门,还贴着门神,一副对联最引人注目。纪念馆解说员给大家讲这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回争取民族生存,横批:抗战到底。

  看完展览,从邯郸来的8岁学生冯云哲,在留言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和平、爱国。”(记者肖春飞、李亚红)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