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死亡之海”腹地:坚守者使这里生机勃勃

2015年08月07日 20: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探访“死亡之海”腹地:坚守者使这里生机勃勃
    图为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徐新文正在查看塔中沙漠植物园。该园建于2002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海拔高度1099.3米,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植物园之一。 张素 摄
    图为52岁的四川人黄自友(右)和49岁的周慧丰。这对夫妇已在沙漠公路“021号井房”工作、生活约7年,他们负责每日巡查4公里管辖范围内的防护林水管是否正常工作。 张素 摄

  中新网塔克拉玛干沙漠8月7日电 (记者 张素)地图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一片“空白”,然而一条贯穿南北的沙漠公路,一座处于沙漠腹地的植物园,一群坚守在沙漠里的人,使有“死亡之海”之称的欧亚大陆干旱中心依然生机勃勃。

  8月上旬,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探访此处,了解关于“一条路”和“一个园”的故事。

  一条路:以幽默化解寂寞

  1995年,南北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全长522公里的世界最长等级沙漠公路建成,用以油气勘探开发及带动新疆南部区域发展。为应对积沙带来的挑战,中国斥资2.18亿元(人民币,下同)建成沿线防护林生态工程。

  驱车来到公路旁的“021号井房”时,来自四川内江的一对夫妻正要做饭。不足10平方米的小板房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灶上摆着一碟油津津的腊肉。

  “这是从老家带来的。”52岁的黄自友笑着说。他隶属于轮台县群星公司绿化队大队。每年三月到八月,老黄夫妇都会驻守在此,过着每日有12个小时需忍受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另外12个小时没有电的生活。

  夫妇俩看守着一口抽水井和连接着水泵的黑色细管。老黄告诉记者,每日都要徒步4公里,检查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水管是否正常工作,遇到简单故障,自己也能维修。

  这样的红顶机房共有108个,被形容为用“绿丝带”串联的108颗“红珍珠”。也正是有老黄夫妇这样的无数守护者,确保436公里的防护林生机勃勃,继而保障沙漠公路的安全。

  距离最近的轮台县也有200多公里路,队上的生活车每10日才会来一趟,队里规定各机房不能串岗。“没啥苦,就是寂寞。”49岁的周慧丰说,挂念在昆明打工的女儿和老家的亲人。老黄接过妻子的话,“心态好就不会寂寞,沙漠里面夫妻感情好,吵架了也会哈哈笑”。

  一个园:常青与她的“常青梦”

  塔中沙漠植物园建于2002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海拔高度1099.3米,是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植物园之一。

  记者了解到,植物园建立之初旨在为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护体系和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筛选优良植物,提供种质资源。其次是为荒漠植物提供一个迁地保存和多样性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沙漠油田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植物园的设计者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青,她已在沙漠植物方面研究了20余年,亦见证了从“黄沙到绿植”的全过程。

  “在这里种很费劲,沙子里什么都缺,用的都是咸水,很多植物活不了,就要一遍遍试,这个工作很磨人。”她说。

  尽管困难重重,常青依然将她的“常青梦”倾注于此。“中间区选择欧洲园林的规整式布局,周边选择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她说,精心栽培的紫穗槐、胡杨、小叶白蜡、沙冬青等逐一成活,又在防沙方面派上用场。

  据统计,塔中沙漠植物园针对流沙生境适宜生存的沙生植物开展引种与利用试验示范,先后从吐鲁番植物园、南疆、北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和非洲等地共引进各种植物400多种,目前有200余种荒漠植物在塔中沙漠植物园保存了下来。

  “‘镇园之宝’是沙冬青,这是国家二类濒危植物,它的生长年代与恐龙同期。”常青自豪地说。由此,尽管家在乌鲁木齐,但常青“回到乌鲁木齐就蔫蔫的,回到家就容易失眠。在这里的精神状况是两种,我习惯了这个环境”。

  常青还有一个心愿。中亚干旱区的植物区系拥有127科、1279属和9346种,这里的生物区系既古老又独特,具有世界干旱区最为丰富的种质与基因资源,是世界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

  “现在塔中植物园灌木最多,但从观赏角度来说,一片园林要有灌木、乔木和草本才是完美的。”她说,希望能够借着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中亚等国在种质方面互通有无,“就想丰富植物园的种质,没有其他高大上的想法”。(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