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名敌后武工队队员70年后重聚 忆当年烽火岁月(图)

2015年08月24日 1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两名敌后武工队队员70年后重聚忆当年烽火岁月(图)
70年后两位老武工队员重聚。 张鹏翔 摄
70年后两位老武工队员重聚。 张鹏翔 摄

  中新网邢台8月24日电 (张鹏翔 李铁锤 侯东杰)他们一位94岁,一位86岁,当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敌后武工队队员。多年来,94岁的贾正喜一直被认为是敌后武工队唯一健在的队员。令人惊喜的是,《敌后武工队》中“郭小秃”的原型李振昌也依然健在。历经70年,两位在邢台重聚,一起揭开一段敌后抗战的光辉岁月。

  长篇小说《敌后武工队》是作家冯志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武工队战斗经历,描写的冀中抗日斗争的故事,曾先后三次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和电影。其中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作者冯志(1923—1968 当代作家,原名冯禄祥)当年就是一名敌后武工队队员。他在小说中,给战友们都起了一个化名,其中,李振昌便是小说中“郭小秃”的原型,而贾正喜则是“贾正”的原型。

  8月22日,两位70年未见的老战友终于在邢台相聚,贾正喜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一见面就掀掉了李振昌的帽子。“小秃,小秃,让我看看你的头发还秃不秃。”李振昌连忙低下头,并主动把头往前凑了凑,“你看看吧,我这块头发这辈子都没长起来。”这一刻,当年两名敌后武工队的老兵,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李振昌,1929年出生于保定清苑县,很小就参加革命,担任儿童团团长。1941年,年仅12岁的李振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工作是为组织送情报。

  李振昌回忆说,1943年,冀中九分区挺进到清苑县,成为敌后武工队,他加入敌后武工队,成为最小队员。“由于年龄小,我担任侦查员和通信员。由于我头上生疮落下了一片秃发,冯志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秃子’,结果这一外号很快就在敌后武工队中传开了。”

  两位老兵告诉记者,他们印象深刻的一次战斗是1943年化妆袭击乌马庄炮楼,乌马庄位于保定城南,炮楼当时驻扎着一支伪军小队,经常敲诈勒索周边百姓。八月十四日晚上,冯志带领贾正喜、李振昌等7名队员,穿着西装皮鞋,带着墨镜礼帽,来到乌马庄。他们假装成日军宪兵队特工,让伪军打开了炮楼大门。随后,他们将伪军全部缴械,不费一枪一弹,缴获30多支步枪,并处决了作恶多端的小队长。这一战斗,堪称敌后武工队的代表作,也成为日后不少抗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在残酷的敌后抗战斗争中,敌后武工队员忽分忽合,忽东忽西,化妆伏击杀敌无数,除了几名队员受伤,无人牺牲。抗战结束后,敌后武工队就地整编到八路军晋察冀边区73团。从此,李振昌与贾正喜再未谋面。

  多年来,保定市有关部门一直认为贾正喜是唯一在世的敌后武工队的老队员。“郭小秃”的突然浮出水面,令他们欣喜不已,在保定市委资料室的帮助下,促成了这两位老兵70年后的再次相逢。

  “老战友,祝你身体健康。我们这次一起见证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到了八十周年时,咱们还在一起!”临别时,贾正喜老人紧紧握住李振昌老人的手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