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千亿私募游走监管灰色地带 "接私活"或成"潜规则"(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4月10日 07:5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点击进入行情中心

  问题一

  知名私募竟是“夫妻店”?

  “在经历了蓬勃发展之后,私募行业的一些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如公司治理结构、人才流失等。”有分析人士指出。其实,姜广策、冉兰等离职的事件在如今的私募行业已非个案。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起,私募的核心人员离职案例就有10多起。而在大佬“分手”中爆出的种种“内幕”显示,私募基金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仿佛脆弱得不堪一击。

  “从容是吕俊、郑莹夫妇的家族型公司,有着严重的治理问题,我已经忍无可忍。”如果不是姜广策在离职后如此一说,很多投资者根本没想到,这家位列国内阳光私募规模前十的公司乃是家族制管理。

  姜广策质疑从容投资的管理模式是“夫妻店”,真正持有从容投资股份的只有吕俊和郑莹夫妇俩,因此,其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病,这对他产生了不公正的影响。

  对姜广策“夫妻店”的批评,吕俊称之为一种“敌意的说法”。但从公开信息来看,从容投资目前的管理架构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有一个副总经理。吕俊担任投资董事长,分管投研体系;其妻子郑莹担任总经理;吕俊妻妹郑琳则担任副总经理,分管销售。

  解惑:“家族企业”借合伙制留人才

  其实,仔细探查后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私募在本质上就是个民营投资公司,家族制管理并不罕见。

  对此,一长期跟踪私募基金的研究人士认为,对投资者来说,这类“一言堂”的公司,缺少了团队的集思广益去平衡,即使有风控机制,也很难避免认识上的缺陷和偏差,从这个角度讲,存在潜在的风险。

  针对外界对“家族企业”的“歧视”,吕俊反问:“合伙制就可靠吗?家族企业怎么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真的靠得住吗?我有过合伙制的尝试,最后的结果是失败。”

  吕俊认为,投资规模在100亿元以内,做家族企业是没有问题的,目前从容投资的资产规模大概40多亿元。尽管为家族企业正名,但吕俊也不否认,家族企业总是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上的尴尬。

  不过,据了解,一些私募基金已意识到“家族制”管理的弊端,着手探索另一种合作模式。以管理资产规模与从容投资接近的星石投资为例,合伙人江晖专注于投资,公司管理则交由合伙人杨玲。此外,为留住人才,公司已进行两轮员工入股计划,目前的股东达到10名。

  问题二

  “利益输送”很容易?

  “公司掌握了确切的证据,证明有人在公司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某些个人私自操作资金投资股票,并且造成亏损,涉及资金大约百万元左右。”如果说姜广策的抱怨揭了私募家族制管理的短板,那从容投资这一《为姜广策事件告客户书》的反击,就更为直接的将私募基金经理代客理财的可能性昭告天下。

  综合业内人士的说法,私募基金经理接私活几乎是行业“潜规则”。有大型私募公司人士透露,在他们内部,有能力的研究员背后都有少则数百万,多则数千万的关联资金。

  在从容“内讧门”中,吕俊表示,从容投资没有留存姜广策在公司的操作记录,因此无法判断是否形成利益输送。

  但业内人士分析,如果私募基金经理接私活,想要利益输送是很容易的事,“我个人的资金先买,然后客户资金后买;或者个人的客户先买,公司的客户后买,都是拿客户的钱为自己抬轿子。”

【编辑:吕思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