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车内空气污染来源多 陋习让“毒车”雪上加霜

2013年12月19日 09:5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CFP供图

  近日,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透露,国家环保部已经确定将于2014年着手修订现有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并在2015年出台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标准。

  有关专家表示,车内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很多,其中包括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工艺与材料、隔热减震的特殊材料以及汽车内饰等。这些材料通过挥发有毒化学物质,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在高温条件下,挥发更为活跃。与国外成熟的汽车工业相比,我国汽车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标准也尚处于摸索阶段。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尚没有车内有害物质标准作为参考,而中国已经于2012年3月针对车内空气质量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不过该指南现阶段还属于推荐性标准,不具备强制性。

  此前,有部分车企与专家表示,车内空气污染不可避免,因为有些化学污染物质存留于生产工艺与材料中,而这些材料往往是汽车生产的必用材料。对此,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表示,车内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并非不可控制。比如在汽车生产工艺方面,可以减少胶类以及漆类工艺的使用;而在汽车内饰方面,可以选择使用没有污染的原材料。换言之,车企可以在不降低原有材料的物理性成本的前提下,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最后辅之以通风、净化装置等外在条件,进而可以实现健康安全的车内空气质量。

  不过,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性标准最快也将在2015年开始实施,况且对于在此时间之前购买的车辆,新标准也不具有约束力。所以,为了我们和家人的健康,如何避免车厢空气污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这些知识我们可不能够等到2015年才开始学习。

  如何减低车厢空气污染

  市面上针对车厢空气污染的用品林林总总,但主要都是针对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或一些车厢异味,对于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有毒气体却大多无用。目前看来有这样一些清洁车内空气的用品和手段可以减低车厢空气污染的影响。

  光触媒

  针对让人谈之色变的甲醛,光触媒这个名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它是一种以纳米二氧化钛为主的催化剂材料。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产生光氧化还原能力,它可以分解和除去空气中的甲醛、苯及SOx、NOx等各种污染物,并可以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及植物花粉等。与其他常规的空气净化方法相比较,它具有设备简单、净化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泛、效果持久稳定、无二次公害和维持费用低廉等特点。市面上已经出现不少针对车辆的光触媒处理技术和设备,车辆在专门的光触媒安装单位可以获得车厢的光触媒喷涂,在阳光的照射下,便可获得净化空气和杀菌的作用。另外,市面上有一种类似香座的甲醛净化剂,能利用独特的基因反应高效捕捉车内空气中的甲醛分子,并能持续发挥作用。这种产品能够使用在包括新房、车厢等所有含甲醛装饰材料的空间,而甲醛也正是车厢空气中浓度最大的毒性气体。

  甲醛净化剂

  市面上有一种类似香座的甲醛净化剂,虽然工作原理与光触媒大相径庭,但也能利用独特的基团反应高效捕捉车内空气中的甲醛分子,并能持续发挥作用。这种产品能够使用在包括新房、车厢等所有含甲醛装饰材料的空间,而甲醛也正是车厢空气中浓度最大的毒性气体。

  活性炭

  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它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可以有选择地吸附空气中的各种物质,以达到消毒除臭等目的。活性炭在吸附饱和后要更换,约每3个月更换一次。活性炭对于车厢异味的消除能力格外强大,虽然异味不一定都有毒,但对于新车来说,浓郁的新车味儿却也会让司机们心慌头晕,此时使用活性炭消味就再合适不过了。

  热带水果

  很多水果包括菠萝、柠檬和橘子等都具有很强的吸附异味的功能,包括不少鲜花也具有同等的作用。据很多车主的反映,这些水果和鲜花对异味的去除功能非常明显,而且散发出的香味也是纯天然的。浓郁的香味会让人们感觉如身处热带的果园当中。虽然对有毒气体的去除能力有待考证,但纯天然的产品至少没有副作用。

  开窗通风

  在大多数天热的季节,尤其是在广东这种一年中大半年都是夏季的地区,关上车窗打开空调几乎是车主们上车后第一个必做的动作。虽然车内的气温很快就能凉快下来,但也因为车窗密闭而成为一个没有空气流通的闷罐,车内的污浊空气长期难以散发出去。

  除了甲醛,像是报道中提及的沥青阻尼片挥发的苯,以及内饰材料散发的多环芳烃,根据目前所知并未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新车中的这些有毒气体尽快散发。

  虽然环境中的PM2.5微粒也很可怕,但好在大多数时候的空气质量不至于糟糕。因此,专家建议应该尽量利用车内外的空气流通来冲淡车内原本存在的有毒污染物质。即使出厂时车内污染严重,只要能坚持开窗开车,并多晒太阳加速有毒气体挥发,最多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将车内的污染物消散殆尽。

  陋习让“毒车”雪上加霜

  社会或汽车生产厂家对车内空气污染重视程度都还不够,这让许多车主对于自己爱车的车厢空气质量怨言颇多。但殊不知,虽然车厢空气质量已经堪忧,但还有很多因素在加剧着这一状况。而这些额外污染,竟来自于车主本人。

  选购车辆要当心

  虽然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车内空气污染标准出台,但不同的厂家和车型,在控制车内污染方面的水平还是不同的,因此在挑选车辆时就应该有所留意。有的消费者在选车时一味地看重价格和外形,对车内污染往往忽略掉。

  当然,由于目前缺乏参考标准并且没有专业的空气检测仪器,挑选主要依赖嗅觉:一般有害气体的浓度和车内空气的刺鼻程度是成正比的,空气刺鼻的一般有害气体也一定超标。另外,眼睛也是敏感的随身“测试仪”,会造成严重眼睛不适的车辆一般来说都有苯超标的嫌疑。因此,挑选一辆闻起来自然,同时不会刺激眼睛、皮肤的车辆是杜绝车厢污染的第一步。

  汽车装潢要理性

  在国内消费者看来,一辆新车买回来之后,铺地胶、包真皮等装潢几乎成了必做的功课。殊不知,这些无谓的装潢对原本不佳的车厢空气无异于雪上加霜。

  铺地胶时所使用的劣质黏合剂、低档真皮所蕴涵的大量超标添加剂,都是加速污染车厢空气的元凶。而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汽车香水、地毯以及大量的汽车内装饰用品,绝大多数都是有害气体的散发体。很难想象大量的劣质汽车装潢集中在小小的车厢中,空气污染将会达到何等严重的程度。因此,当你在进行汽车装潢之前,就应当考虑清楚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慎用汽车香水座

  许多车主喜欢在自己的车内放瓶香水以改善室内气味,怡气养神,然而专家却认为这并不可取。室内环境专家认为,良好的车内空气标准必须达到无毒、无害、无异味,许多人通常将无异味定位为无恶味,实际上过量的香味也是异味。更严重的是目前大多数香水并非天然提取物,而是化学合成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污染。在冬夏关窗开空调的季节,会在车内形成循环污染,破坏空气质量,原本的车内污染将加剧。

  车内吸烟毒加倍

  在车上吸烟是很多司机的老习惯了。吸烟有害健康大家都知道,但你是否知道,在车厢内,尤其是在密闭的车厢内吸烟,无论对自己,或者对车上的其他乘客,伤害都要大得多。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季,人们都不爱打开车窗。此时如果要吸烟,那多数人就选择在密闭的车厢中吞云吐雾了。即使是在打开空调内外换气的情况下,车厢内的空气交换也远远跟不上香烟释放烟雾的节奏,此时车厢里的烟雾逐渐趋于饱和,而包括抽烟者本人在内的所有乘员,将在这样的环境下吸入二手烟甚至更多手的烟气,所有香烟中包含的有毒成分被吸收殆尽,对身体造成的影响远比一般环境下吸烟严重。

  所以无论出于安全或是健康考虑,都应尽量避免在车厢内吸烟,尤其当车上还有儿童和老人时。如果实在难以克服烟瘾,也请打开车窗加速车厢换气。

  南方日报记者 朱钦

  苯与甲醛成

  车内污染两大源头

  ■背景

  有关部门进行过一次车内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接受测试的1175辆汽车里,全部检测项目均达到标准的车辆仅为52辆,占已测总数的6.18%,问题车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品牌轿车。苯与甲醛成为车内污染中的两个最大问题,严重伤害着乘员的身体健康。

  轿车车内空间一般只有2-3立方米,有害气体如甲苯、苯、二甲苯、甲醛等不易挥发,加之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长时间处在污浊空气中,极易引发头晕、头痛、恶心。而科学实验证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下降,苯、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子运动会自动加速,污染物挥发得自然比平时更快。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汽车在阳光下曝晒1小时以上,污染物就会成倍增加。因此室内环境专家提醒广大车主:在广东这种多高温的地方,更要警惕车内空气污染。

  对汽车来说,车体本身的油漆、胶与一些塑料或合成部件,先天就带有一些有害物质。另外,汽车的座垫、脚垫与一些内饰用品也在释放着一些看不见的有毒气体,进行过重度装潢的车辆更是如此。这些有害物质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事实上,虽然车内空气污染至今还没能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但车内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无庸置疑。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年都会有因为车内污染造成乘员生病甚至死亡的案例。而妇女对苯、甲醛的吸入反应更是格外敏感,特别是妊娠期的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

  朱钦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