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车市猜想:增与限较量 新能源泡影 智能化加速

2014年02月20日 10:2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增长与限购的新较量、新能源汽车目标恐成泡影以及汽车智能化加速等,正成为一些车迷朋友们在盖世汽车等网络媒体上在线交流的热门话题,由此得出的一些倾向性看法,被行家们归纳为2014年我国车市的“三大猜想”。

  猜想之一:限制与增长的矛盾将交替上升

  2013年车市增速终于重回两位数,销量以接近2200万辆的成绩收官,增幅达13.87%。在此之前,2011年汽车销量为1850 .51万辆,增长仅有2.5%,而2012年汽车销量略有增长,为1930.64万辆,增幅为4.33%。

  2013年高于预期的表现让业界对2014年车市的信心更足,与此同时,车市限制与增长的矛盾也随之升级。这使得2014年的汽车市场充满变数。

  多地遭遇的雾霾天气让各级政府都倍感压力,而汽车作为pm 2.5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也因此面临受限局面。毫无疑问,各地有关汽车行业的节能与环保法规将加速出台,同时遭受堵车之苦的城市也将考虑对汽车限购或限行。

  目前,国内实施汽车限购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与贵州5个。除上海拍牌实施多年外,其余几个城市都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汽车限购,频率基本是一年一个城市。而对于2014年,车迷们预测限购城市将新增3个以上。有专家还表示,目前,深圳、杭州、成都、石家庄、青岛、武汉等城市均存在实施汽车限购的可能。据此车迷们认为,限制与增长将成为了2014年车市最为尖锐的矛盾。

  今年车市若达到2400万辆的销量规模,意味着增长接近10%。一边是难以抑制的刚需,另一边是环境与资源的难以承受之重,刚迈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这对撇不开的主要矛盾将交替上升。

  猜想之二:新能源汽车量化指标将再成泡影

  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76万辆,同比增长了37.9%,其中纯电动销量为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量为3038辆。这些数据距离我国制订的“2015年累计产销50万辆”的目标甚远。

  目前,中央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购买环节的补贴上。依据电力驱动续航里程数,每辆车的补贴额度在3万元-6万元不等,约为当前电动汽车销售价格的10%~30%。加上地方政府的补贴,这一数字可能会更高些。但从2012年就开始实施的这些补贴政策,实际上并未真正撬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与电动汽车产品自身技术不够成熟,选择性不够丰富直接相关。也与政府在使用环节上缺乏更加有力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密切相关。

  以电动汽车发展较快的挪威为例,挪威政府除了给予电动汽车较大力度的购置补贴之外,还出台了电动汽车可以免费停车、免费充电、占用公交车车道、无需交纳各种过路费等优待政策,这大大吸引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购买兴趣。

  而随着我国第四阶段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实施,汽车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陡增。面对新能源迟迟不能突破的局面,更多的车企会选择提升传统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途径,来以达到2015年平均油耗6.9L/100K m及2020年5.0L/100K m的目标。预计发动机起停系统、涡轮增压、直喷等传统内燃机的新技术应用速度将会加快。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量化指标或将再成泡影。

  猜想之三:汽车智能化技术应用加速

  种种迹象显示,汽车自动驾驶已为成2013年汽车业和IT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日产、奔驰和沃尔沃等均提出在2020年推出可投入使用的自动驾驶车型,美国特斯拉更宣称只需3年便可让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而传统IT大佬如苹果和谷歌等也纷纷宣布将介入汽车智能化领域。多家车企和IT巨头的实际行动让人们相信,汽车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如果将自动驾驶视为汽车智能化的最终阶段,那么目前各个车企推 出 的 自 动 化 功 能 , 比 如 自 动 刹车、自动转向、自动停车和自适应巡航等则可看做是自动驾驶的基础和雏形。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基础设施的对话,对信息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更多要求,IT业的快速发展也正极大地推动着汽车智能化加速。

  事实表明,实时导航、语音控制和遥控启动等智能化技术在现实当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从去年上市的新车来看,这些自动化功能已成车企大力推介的最新卖点。而在网络媒体的在线调查中,车迷们认为这一趋势在2014年仍将延续,而且随着80、90后成为购车主力军,他们对智能化技术和智能车型将更为青睐,这必将加速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记者 吴华国)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