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宝退出中国市场 继续提供10年零配件供应

2015年01月07日 09:16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从今年的1月1日开始,欧宝中国开始停止在中国的销售业务,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那么原来的这批欧宝车主,又该如何进行接下来的维修保修和零配件更换业务呢?

  对此,欧宝中国表示:“我们将参照通用汽车在国外和国内的其他运营惯例,持续提供10年的零配件供应,并将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据了解,欧宝4S店的工时费、零部件等售后服务项目价格目前均不会进行调整。

  欧宝退出中国市场

  将主攻欧洲市场

  欧宝自1993年进入中国以来,进入杭州市场也有10多个年头,积累的客户也数以万计。

  去年3月28日,欧宝中国突然一纸声明,宣布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消息一出,令业界一片哗然,而退出的原因,官方给出的解释只是寥寥的几个字:“出于欧宝总部的战略考虑。”

  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的声明发布之后,陆续有欧宝的车主提出关于日后维修保养等方面的问题和顾虑。就此情况,2014年12月底,欧宝中国对这些问题做出统一的官方解释。

  “欧宝总部已经决定将资源集中在欧洲核心市场。而欧宝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非常有限。在中国, 纯进口品牌生存艰难,需要靠本地生产来实现数量上的增长,从而成为一个主流品牌”。

  从官方给出的声明来看,欧宝之前在中国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其产品小众、市场保有量低和品牌认知度差是主要因素,外加因为销售渠道均为进口,在产品性价比方面也不占优势,欧宝在中国市场的确是步履维艰。

  数据显示,自欧宝入华以来,该品牌一直未脱离小众品牌行列,市场表现也不尽人意。在2013年,欧宝在中国市场发力,并相继引入英速亚、全新赛飞利、麦瑞纳以及全新雅特GTC等多款产品,但新产品集中入华并没有帮助欧宝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

  此外,也有人分析,欧宝这次选择退出,和通用集团的全球战略也有直接的关系。根据战略规划,通用旗下品牌会按照区域化深度发展,例如别克品牌主攻中国和美国市场,而欧宝品牌则选择在欧洲市场(欧宝在2013年在欧洲市场售出超过106万,2014年还继续实现了增长)。为了降低品牌运营成本,并进一步提升欧宝在欧洲市场的份额,通用方面决定停止欧宝在华的销售业务。

  不难看出,在通用集团全球化市场战略的背景下,欧宝品牌因为在中国市场不尽人意的市场表现而最终选择退出。

  欧宝销售网络全面停止

  已有特约店宣布退网

  记者也对浙江市场上的几家欧宝店进行了随机调查,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1月1日之后已全部停止销售,仅有的几辆库存车也在元旦前夕处理完。

  杭州德通4S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总部要求,从元旦起我们店已经停止销售欧宝旗下的任何车型,现在只有售后这块的服务。”据这位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店的库存车基本上在去年年底就都已经处理掉了。在宁波市场上也是同样的情况,现在只提供售后服务。

  不过在2014年12月26日欧宝中国的回复中的显示:“中国市场还有少量库存,但具体的数据还在统计和整理当中。”

  不仅停止销售业务,欧宝中国也宣称将从今年开始,逐渐缩减授权的全国经销商。尽管欧宝中国表示,截至现在为止签约的网点布局并没有变化,但是记者从欧宝中国官网上调查发现,已有北京的欧宝授权经销商“退网”。据了解,退网的中进通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北京地区只销售欧宝品牌的城市展厅,而在北京保留下来其他欧宝的经销商,大多数为综合经销商,它们之前不仅销售欧宝,同时还授权销售雪佛兰、别克等其它品牌。

  早报记者也采访了中进通旺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退网后,我们将继续经营一家日系汽车品牌。”

  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其它地区只经营欧宝品牌的授权经销商,也有可能遇到企业如何继续经营下去的问题。

  记者从杭州德通了解到,他们也在计划经营一家其他汽车品牌,而欧宝售后维修,将只是他们未来业务中的一块内容。

  欧宝售后如何保证

  在杭州至少还会存在3-5年

  欧宝退出中国市场之后,很多消费者也心存疑虑,比如担心无人监管,售后市场会不会出现混乱?欧宝提供的整车质保、维修保养项目等售后服务是否有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欧宝中国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维持目前的客服电话热线、现场技术支持工作和特约售后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例常培训工作。同时,通用汽车将秉承一直以来严格的售后服务标准来对售后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监督”。

  而关于2015年之后,欧宝提供的整车质保、维修保养项目等售后服务是否有变化?

  根据欧宝中国和全国部分经销商处了解到,在2015年1月1日之后,官方渠道购买的欧宝车型整车质保、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内容不会发生变化,和之前的规定完全相同。

  此外,关于零部件、工时费等售后服务的价格是否会因欧宝退出中国而发生变化?欧宝中国官方回复中称:“我们将参照通用汽车在国外和国内的其他运营惯例,持续提供10年的零配件供应,并将价格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也有不少杭州欧宝车主也对售后问题表示了担忧。为此,记者也采访了杭州德通4S店的工作人员,对方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和欧宝中国签订了3年的特约维修协议,再加上欧宝中国在2014年12月23日宣布,针对购车发票日期在2011年3月28日(含)之后的欧宝车型推出动力总成延长质保期的活动,我们要对2014年之前售出的欧宝车主负责。”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未来3到5年的售后服务我们肯定会保证,至于后面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

  哪些汽车品牌杀了“回马枪”?

  □蓝震

  很多对欧宝汽车品牌情有独钟的车迷来说,欧宝这次退出中国市场,也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也有人开始期待着它的回归。

  以退为进,这并非没有先例,去年回归的林肯品牌,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而在这之前的标致和菲亚特,也是曾经宣布退出,后又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

  品牌:林肯

  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林肯有一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感觉,有些经济情况还不错的消费者,也只有在终身大事的时候才能奢侈一下,或许正是因为不太接地气,2007年林肯因销量不振退出中国市场。

  2014年10月23日,林肯在中国推出了MKZ和MKC两款车型,也拉开了林肯品牌重返中国市场的序幕。

  林肯的二次进入,从产品价格上来说是带着诚意的,MKZ售价为31.58-39.58万元,MKC的售价为33.98-43.88万元,其高层在上市会上也反复强调“放低身段”和“接地气”。另外,“林肯之道”,以私人订制的方式,欲图与其他豪华品牌加以区分。

  不过,此时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林肯熟悉的中国市场了,对于这个市场而言,林肯是一个边缘品牌,前景几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品牌:标致

  广州标致

  1985年3月,广州汽车厂、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标致汽车、国际金融银行、巴黎国民银行5家股东在广州花园酒店正式签约成立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引进车型以标致的504及505系列为主。此时是标致第一次进入中国市场。

  1989年9月,广州标致开始生产标致505系列轿车。凭借之前组装的产品,广州标致已经获得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到1991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6%,市场前景一片看好。

  然而,由于大环境的剧变,国内整个汽车行业大规模的产品积压现象非常严重,而广州标致对此警惕不足。

  到1997年,广州标致彻底“破败”,年销量不足1000辆,公司累计亏损额达29亿元。同年,本田汽车公司以1美元价格买断标致在广州标致的所有股份和债务,合作12年之久的法国标致得以抽身。

  东风标致

  2002年10月,东风汽车公司与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签订扩大合作的合资合同,全面展开将标致品牌引入中国的新蓝图,东风标致由此诞生。这也是标致品牌第二次进入中国,首款引入的车型为标志307。

  品牌:菲亚特

  南京菲亚特

  菲亚特首次进入中国,是在1999年4月与南汽成立的南京菲亚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持股 50%。菲亚特拥有法拉利、玛沙拉蒂、蓝旗亚等众多知名品牌,合资成立南京菲亚特公司后,其产品在业界口碑一直不错,但就是“叫好不叫座”。

  在2007年底,随着南汽和上汽的全面合作,菲亚特也正式宣布撤出南京菲亚特。南汽跟菲亚特在乘用车方面的合作终止,但在商用车、零部件领域继续合作。双方合作的八年中,共销售了约16万辆菲亚特品牌的汽车。

  另外,双方合作的后续还有点“花边新闻”,2011年浙江众泰汽车买断了菲亚特派力奥的平台,并推出以派力奥为原型的两厢众泰Z200HB与三厢车型众泰Z200,但是销量一直惨淡。

  广汽菲亚特

  菲亚特跟南汽的合作结束后,并不甘心退出中国市场,最早有传闻的打算跟奇瑞合资,但不知何种原因未能成功。而最终2010年3月,菲亚特与广汽的合资公司成立。2012年9月,广汽菲亚特首款产品菲翔上市。2013年11月,第二款产品菲翔的两厢版本致悦上市。此外,还在广汽菲亚特的渠道销售菲亚特品牌进口车型。

  从广汽菲亚特的发展来看,成立4年只发布了2款国产车型,产品导入速度较慢,再加上中意两方在磨合上的艰难,菲亚特在中国市场仍在缓缓推进。(记者 蓝震)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