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五问2011:2011年“中国声音”能否更响亮?(3)

2011年01月02日 14:1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问安全

  东北亚局势期待“转危为安”

  【时间】 2011年,不定

  【地点】 北京

  【关键词】 六方会谈

  【关注度】 ★★★★★

  2010年,当在经济一体化上已成为全球典范的欧洲大国在军事互信上迈出历史性步伐时,在欧亚大陆另一头的东北亚,却依然在传统安全问题上“沉沦”,地区冲突不断,军事演习频频……2011年,六方会谈能否重开,将成为这一地区能否“转危为安”的重要信号灯。

  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欧亚大陆的东端和西端,各有两件涉及国家安全的“大事件”值得纪念。

  欧洲东亚“背向而行”?

  在大陆西端,11月2日,曾有上百年战争史的英国和法国签署了一项历史性的协议,决定实施为期50年的全面军事合作协议,包括共用航母;12月10日,一支德国作战部队正式进驻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成为二战后首支进入法国领土的德国军队。德国总理说,此举表明两国决心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然而,在欧亚大陆最东头,却是截然相反的安全景象。2010年3月26日,韩国天安号军舰因为不明原因爆炸,沉入韩国西部海域,立即引发朝鲜半岛陷入高度紧张状态,并最终引发了震惊世界的韩朝延坪岛炮击事件。战争,成为韩朝口水战中最为频繁的字眼。美韩日的各类军演,也在这一年前所未有地频繁进行。东北亚一时间硝烟弥漫……

  12月17日,在东北亚气氛仍高度紧张的背景下,日本抛出了6年来首份防卫大纲,将防卫的对象转移到日本以西,并言必称“担忧中国”……

  二战结束60多年后,当欧洲已经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全球典范,甚至走向“军事一体化”的道路时,欧亚大陆另一头的东北亚,却依然“深陷”于“战争还是和平”,“敌人还是朋友”的传统安全问题。

  都是冷战思维惹的祸?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韩问题专家于迎丽认为,过去一年东北亚的动荡形势,除了偶发事件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最首要的因素是中国力量的崛起引发了周边国家和日美等大国的“防范”和“警惕”。具体来看,东北亚的局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局势有联系,东北亚仅仅是其中一环。例如,美国不仅仅与韩国频频举行联合军演,美国在东海与日本、在南方与东盟国家、在印度洋与印度、甚至在北方与蒙古等都举行了联合军演。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专家刘江永则认为,美国在东北亚局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适度紧张使美国成为最大获益者,借机维护了美国的军事存在。不过,美国也不希望朝鲜半岛局势继续恶化。“实际上,东北亚局势的背后是美国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吃不准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思考如何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使中国受到‘制约’。”

  这种“制约”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冷战思维”,成为东北亚动荡不安,区域合作踯躅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于迎丽说,“东北亚局势动荡深层次原因在于本地区的一些国家还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影响。尽管冷战已结束,但一些国家仍然习惯以冷战思维来解决问题。”

  六方能否早日重聚?

  目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是东北亚走出安全困局的最重要发动机之一。2011年,六方会谈是否能得以重开,也就成为东北亚“转危为安”的信号灯。

  对此,于迎丽认为,在延坪岛事件后,中俄提出举行六方会谈紧急团长会议。但是,美韩在相反的方向上已经走得太远,现在要立即走回来还不是很现实。目前,韩国舆论也大多处于非理性状态,还看不到马上重启六方会谈的迹象。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近期内六方会谈恢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六方会谈春节前重启的可能性已不大,须等3月份以后再作观察。”刘江永预测。

  在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都必将损害区域内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半岛地区如果发生冲突,本地区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此,本地区国家应该摆脱冷战思维,朝着对话的方向努力,”于迎丽说。

  2010年,东北亚充满了动荡与不安。2011年,这一热点密布、大国利益交错的地区能否再次看到和平和合作的曙光?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本报记者 马晶

  VOICE

  半岛地区如果发生冲突,本地区的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此,本地区国家应该摆脱冷战思维,朝着对话的方向努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于迎丽

  美国在东北亚局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适度的紧张使美国成为最大的获益者,借机维护了美国的军事存在。不过,美国也不希望朝鲜半岛局势继续恶化。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专家刘江永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