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

2011年01月07日 09:1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桑百川
欧阳峣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把握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桑百川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特点,努力发展壮大自己。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期趋势的准确判断。当前,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趋势,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面临着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20世纪80—90年代后,一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实现了快速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美国商务部在《国家出口促进策略》中明确提出新兴市场的概念,其意是指那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走向完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市场发展潜力大、正力图通过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而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经济体。从2004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世界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包括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在内的先进经济体,另一类是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新兴市场国家是由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群体,广泛分布在亚非拉以及东欧等地区,都是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组织的核心成员,是全球资本的重要流入地、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其中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等“金砖国家”最为引人瞩目。最近,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尤其是近1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突出表现在: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不仅受到国际间接投资的青睐,而且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热点区域。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纷纷大幅增加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将业务外包给新兴市场国家。近1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显著上升,技术进步速度快,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经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实现经济复苏,201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左右,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新兴市场国家发出越来越有力的声音,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其他经济事务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

  尽管各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发展阶段也不相同,但取得较快发展的条件和经验存在共同之处。首先,这些国家在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之前都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积淀,在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事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次,这些国家在寻找各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许多国家历经挫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懂得必须根据本国国情、顺应世界经济潮流谋求变革,专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走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次,这些国家把握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全球统一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商品、资本、人才、服务、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流动规模急剧扩大。同时,跨国公司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引擎,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大转移。那些拥有相当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的国家,抓住历史机遇,大胆改革开放,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升级,成为新兴市场国家。

  总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是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而经济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其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和自身经济条件是其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美欧发达经济体经济低迷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的态势已经确立。

  美国在制造业生产能力大规模转移海外后,面临长期的高贸易逆差以及高财政赤字、高债务、高工资、高福利、高失业的“五高”困扰,国内消费需求欲振乏力,谋求5年内出口翻番和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吸引投资海外的企业回归等都很难收到理想成效。目前看来,美国短期内无法走出经济困局,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经济复苏的道路上会徘徊更长时间。同时,美国在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不仅增加的资金供给难以进入实体经济,而且在通过了“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背景下游资大规模流出,美元泛滥、贬值概率大增,给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