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用工荒”凶猛 力促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2)

2011年02月18日 10:0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其实,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有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北京、山西、山东、湖北、宁夏、吉林和陕西等十多个省、自治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地方涨幅超过20%。在此拉动之下,去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出现大幅度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0年是自198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工资性收入高达17.9%。这也意味着,必须提高工资才能保持劳动力供给得到满足。这在近几年反复出现在沿海乃至中东部地区的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中已有所反映。

  与此同时,受困于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以及农民工在社保、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问题的考虑,相关企业仅仅靠“加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继续受聘。“近两年物价的不断上涨,让在外务工人员也承受很大的压力。”贺军说。

  “北京的生活成本太高了,房租以及日常生活消费都在上涨,我准备再做两年,等小孩能够上小学时就回家工作。”湖南的曹星对记者表示,他来北京已经将近9年了,目前在一家4S店当汽修工人。“回去后随便都能找个每月3000元的工作,以后自己还可以开个汽车维修店。”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面临着转型,‘用工荒’的出现也仅仅是反映出我国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一个方面。”贺军表示,在产业转型的带动下,沿海的企业和工厂将会出现分化,东部地区将会保留总部以及销售部门,而生产部门将逐渐迁到内陆,在国内实现第二次产业转移。

  事实上,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即要求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记者也发现,《意见》中所覆盖的产业,不仅包括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包括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不仅仅是承接,而且还包含着升级和创新。”

  安徽省今年就要求,省各级人社部门以服务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统筹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返乡创业和劳务输出,突出抓好促进农民工省内转移就业,努力实现产业和农民工“同向”双转移。此外,重庆、西安、武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也纷纷打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牌,近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原本把东部沿海城市作为主要生产基地的各类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到自己的各类开发园区。

  “用工荒”的积极信号

  尽管“用工荒”的蔓延加剧了企业的危机感,但在更多人看来,“用工荒”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传递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上看,‘用工荒’将迫使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而从国际上看,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偏低,不仅和发达国家相比,甚至和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差距。”王钦表示,“用工荒”不是大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而通过本地化的就业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但对农民工而言,“用工荒”的出现,让他们在今后的择业中,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招工企业在“用工荒”的倒逼下,加工资正在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若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工待遇不特别吸引人,更多农民工将会选择留在家乡附近就业。据一项《2011企业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89.0%的受访企业将对全体员工进行加薪。预计企业方2011年将会采取积极的调薪策略,薪酬增速将继续加快,达到8.4%,超过2010年7.9%的增幅,也是2008年以来的最高。

  而从长远来看,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或转移,否则,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要升级改造低端产业,让机器、技术和资本密集来替代劳动密集,企业要主动适应这种产业转移的变化。”贺军说。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表示,“用工荒”不过是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对政府而言,虽然企业对本次“用工荒”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政府的服务作用也很重要。企业在进行“就地升级”、“异地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可以提供升级指导和转移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将产业转至二三线城市。经政府审批的土地,也会不断增值。当然,政府的服务和支持,不可只靠几个活动推进,而应体现在日常服务中,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宗旨。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