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价值洼地效应凸显 中国民企海外投资争“上游”(2)

2011年05月13日 08:1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民企优势不可替代

  业内人士认为,对海外能源矿产收购已成为我国民企投资的新趋势。据全国工商联最新公布的2010-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积极挺进国际市场,通过收购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成为投资新趋势。

  在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看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和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具有优势。

  首先,它们有比较成本优势。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适应性快,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其次,它们有经营机制优势。民营企业聚集了一大批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开拓力强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战略、投资决策、经营运作和用人制度上拥有自主决策权,能够快速传递和处理市场信息。再次,民营企业具有民间色彩优势。尽管其总体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但是浓厚的民间色彩反而使这些企业“走出去”更容易被接受。民企在实施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并购过程中,较容易取得企业出售方和海外当地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减少政治壁垒的束缚。因此,政府应多支持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是中国企业,在国际上都代表中国,客观上都为本国国家战略服务。

  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总经理王永忠认为,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在境外资源开发上,应当调动各类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支持他们到境外开发资源,通过多条途径解决我国资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限制他国国有企业投资经营的国家和地区,要重点支持一批具备实力和经验、管理较为规范的民营企业,发挥他们经营灵活、反应迅速的同时,抓住境外资源开发的合作机会。

  正如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所说,小型民企在海外能够成功抄底,靠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还有其自身优势。

  中铝收购力拓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国企负责人普遍具有双重身份,比如中铝集团前总经理肖亚庆在离开中铝之前,曾是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铝积极公布的融资计划,本欲显示其资金实力,反而加重了一些澳大利亚人的疑虑。

  澳大利亚方面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国企的实力,还有国企背后若隐若现的政府之“手”。“中国政府是否会试图控制澳大利亚的资源,是澳大利亚国内始终担心的问题。”澳大利亚前任工业部长IanMacfarlane说。

  事实上,中铝集团并不是第一家海外投资遭遇国有身份难题的中国企业。早在2005年,中海油在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竞购中,就因身份问题遭到了美国政界和舆论的强烈质疑,最终不得不取消收购计划。

  资金仍是抄底瓶颈

  相关资料显示,已完成海外购并的中资企业,尤其是国企,大多账面亏损惊人:中铝投资力拓,亏损750多亿元,创下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亏损纪录;国开行收购巴克莱,亏损200多亿元;平安收购富通,238亿元投资仅剩10亿元。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民企尤其是上市公司在收购海外资产时,资金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配发新股或借贷都是 融 资 途 径 。 为 了 收 购LadyAnnie100%股权以及位于秘鲁的MinaJusta70%的股权,中科矿业曾于去年6月大规模配股集资。当时公司配售新股234亿股,股本从原本约32亿股陡然扩大至266亿股,配售股价格仅每股0.2港元,较其停牌前价格0.475港元折让高达57.9%。

  但对于靠自有资金完成海外购并的民企,虽然在初期大多有能力将当地关系和矿产资源抓到手里,但接下来开发矿山等程序需耗资几亿、几十亿资金,

  民营企业将很难运作。

  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总裁李肃认为,政府在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忽略了民营企业这一群体的出外需求。政策性的资金支持尚很少惠及民营企业这一群体。政府可成立国际资源风险投资公司,支持民营企业出外探矿,尤其应去资源丰富但勘探经费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将小矿开采成类似FMG的大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