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珠宝频造假金饰成色不足 炼就精明眼投资保安全 (3)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12日 08:2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典型案例【买房装修篇】

  精装修住宅成本仅为标称的一半

  精装修一步到位,拎包入住减少二次污染,近年来在“环保”大旗下,开发商推销精装房的动力越来越大。但“安信地板门”事件却再次动摇了消费者对精装房的信心。

  根据新浪乐居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安信地板”事件后,66.70%受访购房者表示购房时不会选择精装房。其中,55.60%受访购房者最担心精装修楼盘出现装修用材差、不环保的问题。33.33%的受访购房者表示若购入精装修房,会找验房机构对精装修情况进行检测。

  再次回顾此次安信地板甲醛超标事件不难发现,尽管甲醛释放量超标明显,但该批次地板在安信的出厂检验中以及万科的自行抽检中却都得以顺利过关。“甲醛检测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温度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其结果”,安信地板董事长卢伟光辩称,该批次地板的确在出厂检验中是显示合格的。

  同时,万科总裁郁亮也坦承,尽管万科对所有进场货品都有抽样检查,但该批地板没有被抽到,存在工作疏忽。究其原因,目前国内对精装房装修质量尚未出台强制性标准,精装房的质量是否合格、甲醛是否超标,依然只能依靠开发商的自我约束与检测,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开发商当然爱用全装修,号称1500元每平方米的装修,实际投入可能只有一半。开发商说送1500元的精装修,实际上还等于赚了购房人750元。”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上,建材业一直存在A货、B货的潜规则。所谓“A货”,一般在流通领域价格比较高但质量可靠的产品,“B货”是特供产品,通常供应给开发商,依靠价格取胜。同品牌的A货B货在用料和做工上存在较大差异。万科执行副总裁周卫军就表示,集中采购可以大大降低采购价格,相对于“A货”,万科采购地板成本降低幅度超过40%。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其实在建材业很普遍,开发商精装修所采用的很多建材型号、花色普通人买不到。这是因为厂家会接到开发商大单,仅为这个楼盘生产这个型号、说白了就是定做低价格的产品,这中间难保不出现为了中标而质量不合格的。

  “例如一些知名品牌的马桶,在很多业主心中,其主流产品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而开发商如果下订单,订货价格只不到400元,仅1/5。”该业内人士透露,而在隐蔽性材料方面,以次充好的情况更为猖狂。“比如电线,4平方米的电线有6元的,也有2元的,品质和安全性差距非常大。”

  事实上,有专业验房机构透露,精装修住宅所用的门窗、油漆、瓷砖、木地板、衣柜等家居建材产品很少在交楼标准里注明名称规格,实际交付达不到样板房的标准,而且装修材料也与样板房有出入的现象十分普遍。

  ■专家观点

  应尽快制定统一验收标准

  “毛坯房只是一个半成品,是房地产初级发展阶段的表现。”广东省房协会长蔡穗声表示,“虽然现在出了一些问题,但是精装修肯定还是今后产业发展的大方向,这些问题也是前进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开发商搞装修有问题,但是总比让千家万户去搞装修,出的问题要少。”

  出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精装修产品必然是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方向。2008年,住建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住宅装饰装修管理的通知》,引导和鼓励新建商品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者菜单式装修,逐步达到取消毛坯房。

  在国家《“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出,“十二五”期间对国家强制推行绿色建筑的项目实行精装修制度,地方各级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未实行精装修的绿色建筑不予颁发销售许可证,到2020年末全部建筑基本实现全装修。

  然而,由于信息的严重不透明、不对称,消费者对装修过程使用的产品质量难以获知,对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可能遭受的健康威胁更是无从了解。记者了解到,广东在2009年推广过“交楼样板房”制度,而广州在2007年曾推行过住宅装饰装修工程验收标准,但都不具有强制性。

  为了维护众多购房者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推动住房产业化,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精装房验收标准,从材料、施工、验收、合同方面对精装修房进行全面把关。在此次“甲醛门”后,万科总裁郁亮就直言:“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个统一的精装房标准,以便于我们业界去执行,万科十分愿意去帮助这些标准的制定。”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编辑:王晔君】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