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龄化高峰致支付压力升级 中国养老金须拓投资渠道

2013年06月24日 21: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周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24日在京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未来基本养老保险支付面临巨大压力。除了继续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外,必须及早谋划,拓宽基金投资渠道,努力实现基本保险增值,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陈良是在中信银行、社科院拉美所等机构举办的“拉美养老金改革对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的启示”国际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

  中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1984年。随着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中国养老保险基金2012年底已达2.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不过,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陈良介绍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3.26%,比“五普”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

  除了新增老龄人口所带来“额外”支付压力,偏窄投资渠道也让现有的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陈良指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由于投资渠道偏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形下,基金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

  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智讯专家郑秉文也指出,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2012年前的十余年间,中国年均通货膨胀率却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被通胀“摊薄”约6000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老百姓的“保命钱”不打“水漂”的前提下,拓展养老金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0世纪90年代后期,智利、秘鲁等十余个拉美国家相继进行养老金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引入了“缴费确定型”的个人账户,并在政府监管下将个人账户基金交由私营养老金投资机构进行资本化运作,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陈良表示,“拉美模式”养老金改革的经验为中国带来不少启示。未来,中国进行养老金改革需要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监管、建立适合国情的运作模式以及逐渐扩大养老金投资范围。

  陈良指出,结合中国国情,针对养老基金低风险偏好的特点,可扩大如下投资渠道:一是发行特种定向国债,确定适当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发行利率;二是国家在安排交通、能源、化工等重点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让一部分养老基金参与投资;三是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允许社保基金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股;四是少量投资于具有良好流动性的央行票据、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以实现稳健与收益的平衡。

  陈良强调,进行上述改革,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各地养老基金如何归集、上解,投资收益返还、记账办法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