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奶粉原料污染涉事企业层层自检为何未挡住“污染源”

2013年08月09日 11:2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一语中的:法律需要做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尊重科学,保护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基本保障;第二件事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足够强的威慑,也就是高昂的违法成本,这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手段

  □第一观察

  恒天然奶粉原料污染风波,让消费者对“洋奶粉”的信心动摇了。如何用法律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如何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现代食品安全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对此,《法制日报》记者采访了食品安全专家钟凯。

  “不可否认法律的威慑力。一些企业家的良心是靠不住的,道德的血液也是被法律逼出来的”

  消费者和专家通常存在这样一种认知偏差——食品界专家常说“好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但消费者通常会认为,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缘于检测工作做得不到位。

  “专家这一理念的实质是强调过程管理,然而很多时候,媒体和公众却要求监管部门‘加大抽检力度’,‘制定更严的标准’。这种诉求可以理解,却是走错了方向。”钟凯说。

  以一枚鸡蛋为例,试想一下,如何才能确保它是绝对安全的?如果掰开了、揉碎了、能检测的全测了,你真能保证它绝对安全吗?即使你勉强认为它是绝对安全的,可换一枚鸡蛋呢?难道我们需要每一个都检测吗?成本谁能承担得了?检测完了还能吃吗?以末端检测保安全,显然是走入了死胡同。

  这意味着企业要承担起自我检测,也就是源头检测的工作,这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正如这次恒天然公司奶粉原料被污染,便是通过其自检环节被发现的。

  国际公认的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是由企业实施规范的过程管理,对主要风险加以控制,比如详尽的追溯记录、各种关键点控制等。而以标准为指导的末端产品检测,则是验证其过程管理的效果,仅仅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钟凯表示,如果仅仅依赖标准,本次污染事件也许根本就不会被发现,因为肉毒杆菌这种罕见污染物并非奶粉的必检项目,是企业质量管理自己发现并披露的。

  规范管理的重点是执行良好的生产规范,比如GMP、HACCP、ISO等。严格的工艺规范可以使同一批次的产品如同“多胞胎”,也只有这样,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也正是这种大批量、同质化的生产模式才摊薄了为安全付出的成本,使各种产品能以可接受的价格进入消费市场。说到底,基于良好规范的规模化生产不仅是各种企业(不仅是食品)市场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安全保障的根本。”钟凯说。

  企业的自检即质量管理非常重要,问题是,有什么约束机制来促使企业履行这一责职?如果企业像恒天然公司一样查出原料被污染,却不是选择公开而是隐瞒不报呢?

  对此,钟凯认为,其实市场就是最好的机制,有信誉、负责任的企业终究会赢得消费者,他们会用钞票投票的。三鹿如果还在,你会买他的奶粉吗?即使他是原装进口你也不会买,因此他必然要倒闭,这就是市场的选择。

  当然,不可否认法律的威慑力。一些企业家的良心是靠不住的,道德的血液也是被法律逼出来的。

  “我觉得法律需要做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尊重科学,保护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基本保障;第二件事是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足够强的威慑,也就是高昂的违法成本,这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手段。”钟凯说。

  恒天然“应该在发现风险苗头的时候,迅速向关联企业发出预警”

  根据目前的公开报道来看,恒天然旗下的奶粉加工企业,早在今年3月的安检环节就发现了浓缩乳清蛋白结果“异常”。直到8月2日,恒天然才对外发布问题奶粉的调查结果,称2012年5月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

  有公众质疑,为何时隔这么久才对外公布?恒天然是否为了维护自身商誉,抱有侥幸心理?

  对此,钟凯的观点是:由于恒天然暂时没有披露更多更详细的资料,无法准确判断为何花了这么长时间。作为占新西兰乳品市场90%份额的龙头企业,他面对的是很多其他大型乳品企业,万一肉毒杆菌污染的信息发布有误,可能很难向他的客户交代。因此,恒天然选择了核实再核实,不仅是检测结果的核实,还有很多质控文件的核实,这确实需要时间。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在发现风险苗头的时候,迅速向关联企业发出预警,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损失扩大,这也是对客户负责的态度。

  在此次的恒天然问题奶粉风波中,38吨的问题原料粉卖给了婴幼儿奶粉、饮料和饲料企业,涉及中国四家企业。但这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自己的生产环节中检测出肉毒杆菌。最终,还是恒天然公司自己查出并公开。由此,亦有公众对国内企业的自检环节提出疑问。

  钟凯则认为,首先,肉毒杆菌本来就不是食品污染的常客,因此在质控中确实不会特别关注它。其次,不清楚恒天然乳清蛋白粉到底污染浓度有多大。经过下游企业各种生产工艺的处理,很可能肉毒杆菌又被杀死一些,经过稀释就更难捕捉了。当然,最终结论可能要等官方机构对下架召回产品的检测结果出台了。虽然谁也不会下定论说细菌一定全死掉,但我觉得没检出也很正常,本来就是“可能被污染”,而不是“被污染”,所以叫预防性召回。

  “国内乳品企业应该借鉴涉事企业的做法,加强质控并及时、主动地披露问题”

  召回问题产品是企业的责任,但那些未被召回的产品是否就一定安全呢?像此次恒天然公司被污染的原料奶粉,一部分是用来做婴儿配方奶粉的基粉,这让很多妈妈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喝到问题奶粉。

  钟凯曾经提到,“未被召回的产品依然是安全的”,后来有网友提出了疑问。

  “其实我的判断依据正是本次事件中企业的反应。且不论涉嫌拖延的恒天然,即使是‘后知后觉’的下游企业可口可乐、多美滋、娃哈哈,都在很短时间内拿出‘有零有整’的数据,清楚地告诉公众可能受到污染的是哪个产品、哪个批次、多少量、去了哪里。”钟凯说。

  他表示,这些企业尽管出现了食品安全漏洞,但其质量控制体系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运作,潜在风险也还在掌控之中。他们对哪些产品可能被污染、哪些产品没问题是心中有数的,这就是规范的力量。

  假如整个生产销售过程是笔糊涂账,企业想要控制影响面根本无从下手,也无法估计事态会扩大到何种程度,唯一能做的恐怕也只有全线产品回收销毁,厂家彻底关门大吉。

  那么,未受可疑原料污染的产品该如何处置?钟凯认为,对于规范生产的企业,只要能拿出有说服力的质量控制证据就不要采取盲目的强制措施,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自5年前三聚氰胺事件后,公众对国内乳品企业产生了信任危机。通过这次恒天然问题奶粉风波,国内乳品企业有什么可以借鉴,或者怎样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钟凯认为,应该借鉴涉事企业的做法,加强质控并及时、主动地披露问题。短期来看,可能消费者会有些不放心,但长期的开放透明终究会赢得信任。

  钟凯认为,消费者对涉事企业产品的信心出现动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选择什么产品也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作为风险控制的两大主体,生产企业和政府监管者都需要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面对食品安全的挑战,不要一味迎合公众的胃口,将食品安全管理引上歧途。

  制图/高岳    本报记者廉颖婷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