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士签税收征管互助条约 “避税天堂”或终结

2013年10月18日 10:57 来源:环球时报 参与互动(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5日宣布,瑞士政府在法国巴黎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8个签约方,这意味着瑞士银行将废除沿用一百多年的“银行保密法”。瑞士真的将告别“避税天堂”吗?有分析认为,瑞士银行保密法不会在短期内失效,但也有人认为,瑞士改变“避税天堂”现状已为期不远。

  瑞士常驻OECD代表施特迈·弗鲁基戈在签约仪式上说,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确认了瑞士参与全球打击逃税、避税的承诺,瑞士决心保护该国作为金融中心的诚信和声誉。该公约旨在通过国际税收征管协作,共同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以维护公平税收秩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税收征管协作,以应对跨国逃避税问题。《华尔街日报》说,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离岸财富中心,管理着全球近1/3的私人财富,而其所依赖的正是其严格保护客户隐私的制度。

  OECD负责税收问题的官员圣阿芒对法新社称,加入《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意味着“瑞士银行保密传统的终结”。报道认为,公约在提交到瑞士议会时将遭遇巨大障碍。此外,OECD也承认,签署这一公约对瑞士而言十分敏感。而且目前的公约没有强制要求进行信息自动互换。

  瑞士此前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银行保密条款,现在它选择加入该公约,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瑞士联邦政府官方网站资深媒体人路易斯·德库尔塞勒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签署这一条约后,瑞士国内主要媒体都及时播报消息、发表评论文章,核心内容都比较积极正面。路易斯相信,从长远角度看,瑞士避税天堂的改变已为期不远,理由是:第一,虽然从国内议会批准到立法并实施有个较长过渡期,但政府决意与国际社会联手打击跨境逃税的行动方向不会轻易改变;第二,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瑞士国内民众的观点也有可能被改变,并将慢慢接受国际社会共同打击跨境逃税的现实;第三,从现阶段看,政府将会出台一系列针对国外客户在瑞士银行炒作巨额资金流向的法规,来配合条约的实施。

  但路易斯也表示,瑞士也有一些地方小报刊发了反对意见,理由是民众担心,彻底放弃沿用一个多世纪的银行保密法,将会直接影响瑞士管理国外私人资产的信誉,此举必将导致相当部分的外国客户流失,特别是政治动荡中的小国家部分政要以及委托瑞士银行管理私人资产的国际金融大鳄,从而导致瑞士税收减少,瑞士养老福利体制难以良好运行,最终危及众多老龄国民群体。

  作为金融系统的从业人员,瑞士UBS银行华裔高级分析师杨旭敏私下里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瑞士何时会废除“银行保密法”。杨旭敏1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瑞士政府的上述举措表示欢迎。但是,杨旭敏也直言,瑞士沿用了一百多年的银行保密法不会因为签署了这一公约而在短时期内失效,它在一个时期内还将存在。因为,瑞士政府的这一举措在正式实施前,还必须经过瑞士议会的投票表决并批准,而这一过程则需长达一年甚至数年不等,而且在立法过程中将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方面尖刻的反对,因为过去一百多年正是有了银行保密法,瑞士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才会有丰厚的利润来源。

  不过,很多国家对瑞士的这一举动寄予厚望。印度方面表现积极。《印度教徒报》16日报道说,印度也是《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签约国,今后印度将更容易掌握非法流入瑞士银行的印度资金。《印度时报》说,过去50年印度约有4620亿美元被非法转移到瑞士。2011年印度政府调查显示,印度“黑色经济”的规模可能达GDP的30%左右。为此,印度不遗余力寻求同瑞士合作,追查逃税者。3年前瑞士和印度双方签订了一个双边协定,印度政府只需向瑞士提供人名,即可获取相关账户资金信息。

  此前,美国司法部门宣布与瑞士政府签署一份反避税和解协议,瑞士金融机构将披露美国账户持有人更多信息,以帮助打击离岸逃税。路透社说,加入《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动摇了瑞士银行保密的根基,瑞士需要针对其他公约国家提出的特定案例做出回应,这意味瑞士的“保密之墙”开始倒塌。管克江 金寒冰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