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在国外 小企业成为创新温床

2014年01月06日 08:59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图①:创业团队在博览会现场接受评委质询。

    本报记者 万 宇摄

    图②:在博览会“创意区”,企业向参观者介绍产品。

    本报记者 万 宇摄

    图③:阿恩特女士在介绍学校的科研案例。

    本报记者 郑 红摄

    图④:日本帝人未来馆馆长在介绍公司的技术。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版式设计:张芳曼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让市场在具有经济活动属性的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以企业为主体相互统一,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让小企业成为创新温床

    本报驻美国记者 廖政军

    美国

    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不断激发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奥巴马总统自2009年扛着“变革”大旗入主白宫以来,多次颁布支持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把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生力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奥巴马曾说,小企业经营状况好,美国才会好。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小企业的人均专利产出是大型企业的16.5倍,小企业还创造了美国2/3的就业岗位。不过,虽说小企业一直是美国最活跃的技术创新来源,但它们在研发上却存在诸多不足。为鼓励研发机构向小企业转移技术,提高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研发活动的能力,多年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立法先行保障产研互动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存在着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的问题,譬如由政府立项支持的研究成果只能属于国家所有,参与研究的大学或机构都无权处置。直至1980年《技术创新法》和《专利商标修正案》的出台,美国才真正在专利保护法上迈出里程碑的一步。

    作为奠定了政府实验室技术转移基础的一项法律,《技术创新法》明确指出,需制定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以支持国内的技术转移和促进联邦政府科学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实质上就是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到联邦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中,使其制度化、法律化。而《专利商标修正案》,又称《拜杜法案》,则统一规范了美国专利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利用政府资助进行研发形成的知识产权的权属标准,把研发成果的所有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与政府签订合同或授权协议的大学、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和小企业手中。

    尤其是在《拜杜法案》的驱动下,几乎一夜之间,美国各个大学、国家实验室和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以及小企业纷纷成为科技创新的温床。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对提升美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美国政府继续推出扶持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新举措。2011年9月,奥巴马签署了一项旨在对美国现行专利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美国发明法案》,并宣布了一系列促进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其中包括美国专利商标局和中小企业局共同开发一项新计划,帮助小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中更好利用联邦政府资源,同时将一些小企业设定为资助对象,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服务。另外,该计划还支持研发成果能通过小企业从大学实验室走向市场,真正成为产品,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就是资金短缺。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研究所需贷款,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贷款保障。

    高新技术的研发具有高风险和高挑战性等特点,特别是在项目初期风险更大。考虑到有必要对作为科技创新温床的众多小企业进行扶持,美国政府出台了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以政府资金推进民间科技创新,并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该项目的具体实施由联邦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各参与部门要拿出每年研发经费的2.5%作为项目经费支持小企业创新研究。在这一项目实施20多年中,共征集了40万个创新研究课题,资助了65000个项目,投入资金130亿美元,为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微软、英特尔等知名大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受过该项目的资助。

    另外,由于美国是资产证券化最发达的国家,也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的发源地,活跃的风险投资事业及新金融产品的开发是美国金融市场支持知识产权融资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有效地发展风险投资成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模式。风险投资是指向一些科技型高成长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以期在被投资企业发展壮大后,通过股权转让能够获取中长期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以上,并促成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除此之外,政府还联合民间力量成立信用保证基金,如知识产权创新金融服务公司等,以提供直接资助或全额担保的方式,为一些知识型小企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

    中介机构助推成果转化

    为改变小企业发展忽视创新和研发、一味追求短期效应的惯性,美国政府为其提供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持,推动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转让以及成果化。譬如,联邦政府在商务部设置“联邦技术利用中心”,并在美国各个国家实验室设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建立产业技术中心,向产业界尤其是民营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和支持服务。同时,美国政府又成立了多个“技术孵化中心”,由政府及中介机构为处于创业阶段的小企业和持有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提供场所、解决资金并辅以全方位的服务,以推动科技成果向商品的转化。

    专家认为,以美国硅谷为例,正是由于众多推广转化中介机构的存在,才使得硅谷成为大量公司创新创业的聚集地,从而也推动了美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此外,美国斯坦福等一些研究型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纷纷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这些技术转移专门机构一方面负责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并帮助研究人员获得专利,一方面代表校方和实验室与企业商谈技术转让事宜,并帮助企业获得技术许可。由此,中介机构帮助双方实现了双赢。

    企业带着问题找高校

    本报驻德国记者 郑 红

    德国

    柏林博伊特工业大学的教授针对屋顶的积雪展开研究,与当地的建筑管理企业和工程师合作开发了屋顶积雪测试预警系统。这套系统通过整合气象台、屋顶测雪秤以及温度检测装置的信息并进行实时处理,能够及时向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发送信息进行预警。

    该大学的科研负责人桑德拉·阿恩特女士告诉记者,类似的科研项目在他们学校里不胜枚举,柏林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应用科学研究机构,给企业和大学牵线搭桥,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很多企业都是带着实际的问题找到高校,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我们学校,没有科研项目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的。”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塞巴斯蒂安·冯·柯林斯基教授对记者说,在应用型大学里,科研与企业合作几乎是必须的。

    在德国,科研成果的转换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某一科研项目,另一种是由大学教授自己组织科研项目。企业委托大学进行科研项目时,这一任务通常特别具体,企业通常会与高校的教授联系,并对整个研究提供资助,科研成果也将专供出资委托的企业使用,不公开发表,以维护企业的利益。如果是教授自己组织科研项目,会去德国联邦教育和科研部或欧盟层面申请第三方资助,这种项目与企业的合作依然密不可分。“一些研究就是在企业中进行的,可以说企业就是一个研究平台。例如研究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就需要相关企业来进行测试”。通常情况下,都是教授先与企业协商,找到合作伙伴后再去申请第三方资助。这类研究的成果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只是让某一个企业收益。此类科研项目目前博伊特工业大学有很多。

    德国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科研能力有很大不同。中小企业实力则相对较弱,很难雇佣大量的科研创新人才,也缺少实验室等硬件条件,因此更加需要高校。而大企业的实力和科研能力较强,他们大多有能力独立从事科研,可以避免与高校合作中科研人员流失、科研时限不确定等问题,以及科研成果的保密性问题。

    不过,过多的企业资助会给科研带来许多问题,德国媒体也没少对此进行批评。如果科研过分依赖企业的资助,那么企业将对科研的内容和科研成果的发表产生决定性影响。冯·柯林斯基教授认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十分必要,关键是要把握好度。如果企业完全在科研中不发挥作用的话,科研的价值可能会大打折扣,其应用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方面进行科研的时候要考虑到应用性,与经济界紧密合作;另一方面科研也不能过分依赖企业的资助,保持科研的独立和自由。”

    政府全力支持发明者

    本报驻韩国记者 万 宇

    韩国

    首尔的“创造经济博览会”近日落下了帷幕。主题为“让想法成为现实,让想象变成价值”的此次博览会引起众多首尔市民的关注,共计5万多人次参观。博览会由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和7个经济团体共同主办,20个政府部门协办。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博览会像一块试验田,将个人的创意从“种子”孕育为风险企业、新型企业的萌芽,最终成长为“创意财产”的果实。

    记者在展区入口看到了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各种问题,例如“食堂如何不剩饭菜?”“花盆能不能随植物长大?”“重听的爷爷奶奶如何听到电视的声音?”顺着问题指示的不同颜色的路线,来到“创意区”,就可以看到大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想出的各种点子。发明组合式花盆的李思朗是一位很喜欢养花的女孩,随着植物不断长大,换盆十分麻烦,她设计的组合式花盆只要重新组装就可以扩大花盆的容积。

    展区里一位发明者正在介绍他的可按压密闭式记号笔。这位名叫崔文洙的工程师对本报记者说,这种新型记号笔笔尖收好之后不会与外界空气接触,墨水不会挥发。他说,虽然只是很小的发明,但是未来创造科学部和相关部门还是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在申请专利和样品制造上都提供了资金援助,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这些发明者有机会向市场和投资人进行推广。

    “创意区”旁边,“创造经济城”网站的线下导师正在接受咨询。咨询内容涵盖广泛,有创意具体化、技术评估和专利、联系投资及教育、市场经营等部分。负责这一项目的尹成准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些来咨询的创业者都是在“创造经济城”登记过的,未来创造科学部为他们召集了科研、专利、投资等各领域的专家作为导师,参与他们将想法转化为产品的各个环节。博览会期间已经有数百人接受了导师的指导。

    据尹成准介绍,此次博览会上参展的中小企业达116家,其中大多都是由发明者建立的。在专利申请、企业注册、市场开发等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援。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希望个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都能成为创造经济的主体,让创意有序流动,构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共同发展进步,为创造经济贡献活力。

    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本次博览会的开幕致辞中强调,仅仅停留在想法阶段是不够的,有了好的创意就应该将其现实化、具体化。“创造经济城”就是通过网络将政府各部门集合起来为创意提供各种支援。今年9月建立的促进创意产业化的网络平台“创造经济城”,现已经收集了3800多个创意,许多想法都申请了专利正在进行商品化和市场开发。

    企业抱团

    开展科研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

    日本

    航天、能源及产业装备大型企业IHI株式会社2013年11月14日宣布,已经成功规模培育出富含喷气发动机燃料油原料的藻类——槺驹澹⒀Ы绾鸵到绲墓惴汗刈ⅰF浠⊙芯亢驮即葱率窃谏窕Т笱Ю锿瓿傻模放嘤牡氐闶窃�100平方米规模面积的室外工场化生产环境中。该工场由IHI株式会社及两家风险创新企业合资成立,专门开展燃料油原料藻类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实证。

    这样的新闻在日本不是个案。本报记者在整理分析今年下半年以来出现在日本各大媒体的几项前沿高新技术成果的相关报道后发现,问世的新产品通常不是由某一家企业独自研发,而是几家企业合作或者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成果。日本产学研合作渠道的畅通对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渠道既包括大学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又包括企业牵头的产学研联合新成果、新产品向市场和社会的推广应用。

    从2008年开始,以化工、有机光学材料、电子信息基础器件材料见长的日本JSR株式会社,开始建立工厂进行锂离子电容器的开发研究。2010年,JSR株式会社又与在系统设计及充放电控制方面有研究特色的静冈理工大学电子控制研究室,在半导体装备、电子系统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东京电子株式会社,以及在陶瓷材料、碳材料等方面有较好基础的揖斐电株式会社联合成立了“下一代LIC综合技术研究组合”。2013年11月,该研究组合宣布已研究出采用新型控制算法及瞬时电压跌落补偿装置、快速充放电次数达20万次以上的锂离子电容系统。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科技处甄子健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有效,每一个合作项目的目标、分工、计划、投入及知识产权界定比较明确。这样一来,针对合作项目的研究领域,相关方面各负其责,从大学研究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以及行业技术标准等的协调沟通,到大型行内企业的战略需求投资以及产业技术与产品基础的支撑,再到专门从事这一领域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创新企业的设立,日本已形成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有效通道。甄子健还表示,这些机制的形成离不开背后日本政府政策环境的激励及相关部门的后援推动。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