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利平:鼓励企业“机器换人” 推动“制造”走向“智造”

2014年03月10日 16: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周锐)面对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相关企业该如何应对?

  全国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10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机器换人”的制造业升级路径。他呼吁相关方面加大对该领域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在王利平看来,除了伴随着人口红利衰减的劳动力成本上升,“90后”职业观念出现变化,不愿意在生产线上做简单的一线工作也是国内制造企业面临招工难的重要原因。这一局面的出现将倒逼企业推动“机器换人”从向人口要“红利”转为向机器要“红利”。

  王利平透露,广博集团一个文件夹生产分厂日前就引进了一位机器“员工”。根据测算,这位新“员工”每分钟可生产文件夹120个,日产能超过了30个熟练工人。相关资料也显示,对现有企业进行此类机器化改造的成本仅为另建同等生产力新企业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浙江省2013年已开始全面铺开“机器换人项目”,该省日前也印发《进口机器换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指出未来三年将以“提高进口装备在有效投资中的比重、实施一批重点进口机器换人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招商引资”为主要任务。

  不过,从整体层面来看,“机器换人”目前在国内推行起来还面临很多困难。王利平指出,“机器换人”工作是一项高技术含量、专业化的工作,机器种类繁多,更新尺度把握困难,“目前缺乏专业的机器换人设计服务单位和能够提供个性化换装的中介机构,机器制造企业和需求企业之间也缺乏专业化对接的桥梁”。

  王利平指出,他在企业界调研走访时发现,目前大家普遍的心声是“花个几十万、几百万购买先进设备并不难,难的是目前企业的技术能力能不能跟上,将人真正解放出来。他发现,许多企业虽然买进了一些国外设备,但却在软件匹配、人员培训上捉襟见肘。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推广‘机器换人’的最大现实困境是引进设备后的自我改造过程”,因此,王利平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企业“机器换人”的信息支持,将国内外一些好的做法及时传达给企业,让企业少走弯路。

  与此同时,他希望官方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将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向“机器换人”项目倾斜,对重点项目实行中长期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提出限定标准。探索设立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优先“机器换人”项目贷款转贷使用。(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