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胡志明市走笔:郑和身后事 中越“民相亲”

2014年04月28日 1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胡志明市4月28日电 题:胡志明市走笔:郑和身后事??中越“民相亲”

  中新社记者 石岩 蒋雪林

  “满城尽是摩托车。”这是走入胡志明市的第一印象。

  进入4月,风光旖旎的湄公河三角洲已炎热起来,胡志明市街头摩托车上的男男女女,大都用帽子、口罩和长袖衬衣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在树荫下和街旁店铺中,才能有幸得以一窥他们摘下口罩的真容。

  奔驰在胡志明市的摩托车大多来自中国和日本。“在越南,摩托车是极为普遍的代步工具,越南由此而被称之为‘摩托车大国’。”向导的这句介绍,勾起了记者的记忆。上世纪后半叶,中国也因另一种代步工具而被冠之以“自行车大国”。倘若从收入占比来说,当时一辆自行车占中国家庭收入的比重大抵相当于一辆摩托车在越南家庭的收入占比,从这个层面说,越南的摩托车,相当于中国昔日的自行车。

  在我们所乘的汽车前方,一队摩托车大军擦着车头横向穿过,不紧不慢。我们准备右转的越南司机亦安静地等候,丝毫没有焦躁的情绪。向导告诉我们,越南人的生活节奏要远慢于中国国内,人们很少争抢,无形中避免了很多交通事故。

  越南人的从容,还体现在街头巷尾俯拾皆是的咖啡馆里,透过咖啡店的玻璃,看着人们慢悠悠地品着咖啡聊着天,让匆匆赶路的记者不禁心生羡慕。

  “越南有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感觉。”晚上就餐时,一位在胡志明市当地工作多年的中国人告诉记者,他同时指着一份豆腐对我说,“知道吗?这道菜是中国人带来的。”

  史料记载,明朝郑和下西洋时,首次停靠便选在距胡志明市约400公里的归仁(古称占城),郑和船队不仅教会占城民众制作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还传授了稻秧分植法,使庄稼一年可有三熟。郑和甚至还派出专门技师雕刻钱模,向当地传授炼铜和浇铸,后来当地民间便有了铜钱的流通。

  此后,中国“下南洋”的百姓千百年来不绝如缕,不仅为越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传统文化,更在两国和平友好、相互认知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漫步在这个越南第一大城市的街头,从酒店餐馆随处可见的八仙桌椅,到街头巷尾供奉的“土地神”和“财神”;从用毛笔字工整书写的对联,到人们常吃的粽子年糕;从与中国旗袍异曲同工的奥黛,再到飞檐斗拱的建筑风格……无一不让中国人倍感亲切。

  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胡志明市是华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超过50万人聚居在这里,这个数字是越南华族人数的一半。”胡志明市第三代华裔李伟贤用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告诉中新社记者。

  越南华裔不仅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过盘古节、灶王节等,这些节日在中国国内都不一定为人所知了。

  在很多中国传统风俗“本地化”的同时,一些传统也得以化石般完整留存。胡志明市的穗城会馆,供奉着天后圣女。该庙建成于18世纪,240余年过去,香火依然,善男信女绵延不绝。庙内外有很多彩色鲜艳的陶饰,取材于中国典故。尤其是外墙的壁画和脊饰历经两个多世纪,依然亮丽如新。漫步其间,恍然有种时空错置的感觉。

  “华族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并且能够保持紧密团结。”越南国家大学胡志明市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阮增毅如是谈他对华人的印象,“他们从不给政府增添负担,而且热心公益事业,赢得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尊重。”

  72岁的胡志明华商朱应昌也表示,“很久以来,当地人嫁女娶妻都以对方是华人为荣。”

  现下,嫁给“家庭观念更强、更能体贴妻儿”的中国人依然是很多越南姑娘的首选。来自中国南方的储明刚在胡志明市生活了14年,娶了越南姑娘。当年与他一起被TCL公司外派越南的6个中国人,4人与他们的越南“情人”展开跨国之恋,结成一生之缘。

  新一代来越工作的中国人与当地人相互嫁娶越来越多,无形中成为中越民间友好和平的使者。(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