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六年后身份证将迎来第二特征:“信用状况”

2014年07月10日 09:56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0)

  (记者 刘祎辰)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不管记性多差的人,恐怕都得记住属于自己的那串身份证号。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只有一串这样的数字,代表着咱们的出生日期,家在哪里。而可以预见的六年之后,这串数字很可能包含着另外一项主要内容,那就是信用状况。

  根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到2020年,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这个系统里将会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你我又有怎样的关系?

  在《规划》当中,明确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四大领域的34项重要任务。国家发改委金融司司长田锦尘表示,要实现这些任务,建立统一信用代码制度是基础。

  田锦尘:现在我们个人的身份证制度,应该说为我们的个人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法人和社会组织来看这方面目前还是比较缺失的,比如说我们纳税有纳税的号,工商有工商的号,不同的号码下面都有我们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未来怎么更好的给它整合,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建立一个统一的标识,给他归集起来。自然人的,以身份证为基础的统一代码,公安部目前已经提出了方案,社会组织和法人代码发改委正在牵头开展,目前已有一个初步的方案,还正在研究论证。

  以往,无论是针对企业的商务诚信,还是针对司法机关的司法公信,都有相应地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有一定的基础。而针对每个个人的信用体系,却几乎处于空白。而根据规划,到底有多少指标会被纳入个人信用的评价当中,对此,田锦尘的表述是:

  田锦尘:社会经济活动中凡是涉及到其他个人,其他团体的活动,涉及到信用的东西,都要纳入。不能有死角,不能有盲点。

  无死角、无盲点,这六个字在实际工作中代表着巨大的工作量。虽然在国家层面上,《纲要》刚刚公布,但信用体系在地方的尝试已经展开。在安徽的试点中,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中23个部门初步确定个人信用信息目录191类、985个指标。计划包括信用消费、职业经历和评价、公用事业缴费、交通违章信息等各个方面。但最终包含哪些,也还并未确定。

  安徽省发改委财经处副处长方凯:目前还有一个跟相关部门商定的过程,你这个部门比如说有的手机信息,电信移动这边在管辖,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谈。

  据接近发改委的人士透露,涉及个人信用评价,规则的制定需要格外谨慎。具体将有多少指标被纳入个人信用体系当中,解答需留待后续政策的出台。

  

  信用的征集是基础,查询是目的。据介绍,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已经开始,建设目标是将分散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信用信息整合,目前信用中国网站,目前网站域名的申请工作已经完成。而在地方,这样的试点也已经展开。

  方凯:有一个界限,比如说查询你自己的一些情况,有没有一些手机欠费,水电费欠缴你自己查自己的可以,但是如果别人来查你的必须得到你的认可和委托,得到你的同意,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可以查询,因为我们这是一个公共性的信息平台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我们只能对一些公共信用信息,很少的一部分。

  除了公共性信息平台,更多的征信需求就要交给专业的征信机构。《纲要》明确,应建立以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对象的征信系统,对外提供专业化的征信服务。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红介绍,个人征信业务的牌照也即将发布。

  张子红: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资格的个人征信机构名单和已经在人民银行备案的征信机构名单将陆续在人民银行网站上公布。

  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意味着将有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征信市场。记录着越来越多个人信用信息的信用系统,会不会成了窃取个人隐私的突破口?如何保障社会征信机构不滥用征信权利,侵犯信息主体的权益至关重要。对此,张子红表示:向征信机构提供不良信用信息的要事先告诉信息主体本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留有严格期限,不得超过五年。

  虽然奖惩的具体办法还没有确定,但《纲要》明确提出,要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与相应地奖惩措施对应。扫一扫数字就能知道某个品牌有没有出过质量事故,凭信用代码就能获得行政事项的简化优待,这样的猜想在六年之后,或许就会实现。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