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前途无量的“中国最年轻院士”为何卷入腐败?

2014年10月16日 10:51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李宁 资料图

  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首个被取消院士称号的院士。这个曾被公认前途无量的科学家为何卷入腐败?

  出生于1962年的李宁1982年大学毕业,2007年当选为院士。他所负责的科研课题同样重大:其中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投资约200亿元。而李宁长期担任副总工程师。

  李宁团队曾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全国“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国第一头克隆猪等。仅中国农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国际论文、省部级奖项等“学术产出”中,李宁占据其所在院系全部奖项的一半多。与之相应的是,其获得经费的“吸金”能力在业内也“屈指可数”。同一时期,李宁所在的生物学院获得科研项目达374个,获得国家及各类经费达6.8亿余元。而“李宁最受争议的,就是他既是专项主要负责人、把关者,也是数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一位知情专家表示。

  记者调查了解到,李宁还参股或控股开办了多家企业。正是通过“壳公司”参与课题、捞取公款,直接导致其“出事”。李宁名下企业分布在北京、无锡等地。成立于2009年1月19日、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李宁为法人的公司。这家“只见其名难觅其踪”的企业,屡屡参与李宁承接的国家课题,获得国家经费。

  知情人士介绍,李宁采取的“专业化公司、专业化运作”近来十分“流行”。“名义上是有利于课题的专业性、延续性,实际上,便于开票报账也是重要目的。”

  据新华社

  个案折射制度性漏洞

  李宁涉案令很多师生和专家惋惜。不少师生认为,李宁案不仅仅涉及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暴露出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诸多制度性漏洞:将经费结余作为研究人员个人收入,为何成为各方“默许”的明规则?借助企业参与科研以便“报账”为什么不受监管?而科研管理行政化、功利化易引发“吸金”乱象。

  《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当院士个人行为涉及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时,或涉及丧失科学道德,背离了院士标准时,应撤销其院士称号。中国工程院发言人董庆九表示,中国工程院将依据该院章程和有关规定对李宁作出严肃处理。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