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联想模式是否值得推广? 短板和差距瓶颈破解难

2014年11月13日 09:3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联想斥资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难道就是为了那些二手专利?这样做究竟是否值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看一组刚刚披露的数据:
  中国号称是全世界最大手机生产国,全世界的手机77%是中国造的,但是我们自产的手机芯片连全球的3%都不到。为了指甲大小的芯片,中国每年进口付出的代价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进口额超过石油,连年位居第一。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而国内制造的芯片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不到10%。
  专利特别是核心专利的匮乏,已成为国内手机走向国际市场的拦路虎之一。鉴于这样的大环境,国内手机厂商纷纷发力,通过各种途径试图弥补这一短板。以小米手机为例,2012年上半年,小米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为0,仅有少量外观设计专利和3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012年下半年,小米开始弥补自己的专利短板。截至2013年5月,小米专利申请总数为336个,其中发明专利297个。增长迅速。
  而联想采取的方式则是,通过跨境收购的方式,在短期内拥有大量专利使用权,也不失为一种捷径。
  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弥补这一短板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芯片被形象地比喻为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在计算机、消费类电子、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等几大领域,芯片几乎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然而,我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许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设备、原材料等长期依赖进口。
  严峻的情况在于,在很多重要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产品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钱都被别人赚去了,我们只拿到小头,失去主动权和竞争优势。没丰厚利润就无法确保后续研发,国际投入如果再不跟进,就不能保持技术先进,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是由于这些短板和差距,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无法摆脱被动和不利的局面,处处受制于人。可以认为,这已经形成了一个瓶颈。目前而言,的确已到了打破这一瓶颈的时候了。否则,一旦与国际巨头们爆发专利战,我们将难以应对。
  以芯片业为例,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将芯片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来发展,纷纷大笔投入资金研发新技术。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出台了多个高端制造业的专项扶持项目,但也只是“撒胡椒面”式的政策性投入,难以形成有效的“拳头效应”。据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三星投资额达到142亿美元,美国英特尔达到125亿美元。我国最大芯片企业中芯国际3年才拿到24亿人民币,平均一年也就1亿美元。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我们应当有所准备。联想的跨境收购是一招,实践证明,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那么,联想经验是否值得推广,在其他企业是否也同样适用?笔者认为,千万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联想的模式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许多专利的使用权,但所有权仍掌握在他人手中,我们实质上还是处于被动地位。而要彻底摆脱这种被动仍应依靠我们自身的努力,以芯片产业为例,我国应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自主研发适应各种信息安全需要的芯片,不受国际垄断集团控制。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