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澳大利亚牛奶等产品4年内有望免税进入我国

2014年11月18日 17:08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看点

  澳大利亚牛奶等产品4年内有望免关税进入中国市场;酒类产品、园艺产品、海产品、煤炭等累计占澳大利亚出口额93%的货物或将在2019年前削减关税至零……这些振奋人心的“想象”都有可能在中澳自贸协定中变为现实。在举世瞩目的G20峰会期间,人们期待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切实落地,中国和澳大利亚也将开启贸易往来的新篇章。另一方面,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图和举措也更为清晰。

  中澳自贸或开闸

  北京时间11月17日凌晨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抵达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人们期待,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在此行中“一锤定音”。在此前的北京APEC会议间隙,澳大利亚贸易和投资部长罗布就透露说,11月17日举行的G20峰会上,两国很可能会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条款达成一致。而中澳自贸协定一旦签署,中国和澳大利亚将开启贸易往来的新篇章,对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大有裨益。

  外界热切关注的中澳自贸协议亮点,首先是关于乳业。据报道,澳大利亚牛奶等奶制品或将有4年内免关税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不但能让国内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也能让澳大利亚乳业成为大赢家。我国目前对澳大利亚奶制品实施 10%到15%左右的关税。有最新分析报告称,如果自贸协定顺利开闸,该行业有望在未来10年节省超过6.3亿澳元的关税额,不过具体情况仍取决于协定条款。

  同时,更多澳大利亚产品可能将以更优惠的条件进入中国市场。有消息称,目前税率高达14%-30%的酒类产品可能在4年内也减免关税;园艺产品、海产品等累计占澳大利亚出口额93%的货物都将在2019年前削减关税,甚至削减至零;当前我国对澳大利亚煤炭征收的关税,2年内也将予免除。

  此外,我国对澳大利亚贸易放开的广度和深度也将加大。澳大利亚的酿酒商、金融机构、工程服务企业等众多领域有可能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待机遇。

  多个领域得实惠

  业内人士表示,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全方位合作是中澳自贸协定谈判的重点。考虑到中澳双方在资源、能源和农业领域互补性很强,教育、旅游和文化交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将进一步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

  一方面,澳大利亚将简化对中国国有投资者的审批流程,为澳洲农业、金融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业带来更多资金,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

  据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澳大利亚正在考虑对中国国企审查采取更加宽松的模式,尤其是针对在澳进行绿地投资的公司以及运营透明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将会放松审查。同时,澳大利亚或将简化对银行、保险公司、资金管理者以及法律、建筑和工程公司等服务业的办证流程,减少限制条件。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可能也会免除其消费者为中国服装、鞋类、汽车部件、汽车和电子产品支付的关税。澳大利亚人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这些商品,中国商品也将迎来更大市场。

  此外,签证审批流程有可能变得更便捷、更简单,因此两国人民到对方国家出游、工作和学习都变得更容易,沟通交流的道路由此更显宽阔。

  此前有可行性研究表明,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自贸协定10年内可带来180亿美元的效益,澳大利亚还将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拓展提供巨大市场空间。

  开放蕴含新机遇

  截至记者发稿时,中澳双方共同确认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不断构建、完善开放型经济的力度正在加大。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关于结束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会议纪要》显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已实质性结束。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双方结束实质性谈判后,目前中韩自贸区谈判已进入“冲刺”阶段。从进程看,双方年内完成谈判并签订协定的可能性很大。

  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在刚刚结束的第1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协力规划中国—东盟发展大战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旦“升级版”顺利达成,对于我国基建等领域企业走出去,打开东盟各国市场需求,化解过剩产能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更高层次看,中澳、中韩等自贸谈判的加快有助于推进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更大的开放中获取发展机遇的意向也更加明晰。

  有媒体报道,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关部门已拟定完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方案并上报待批。可以预见,进一步加强与各国间经济发展战略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将是未来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随之而来。

  □本报驻北京特约记者/肖 伟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