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财经观察:产能合作,中外合作新模式

2014年12月31日 08:50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推出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中哈产能“一揽子”合作,令人眼前一亮。

  受全球能源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今年哈萨克斯坦经济下行压力大,货币贬值,哈政府加紧推出“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主攻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拉动增长。

  据了解,李总理在同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会晤期间,根据哈萨克斯坦经济形势和两国合作的发展态势,提出中哈可以开展“一揽子”产能合作,在哈急需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工程机械等十几个产能领域开展合作。在中哈合作由资源合作向非资源合作拓展的背景下,此建议可谓对症下药,得到哈方积极回应,双方立即责成两国有关部门抓紧落实。

  的确,中国依靠在上述领域的优势产能,不仅可以把一大批哈方缺乏的生产线迁移至哈,也可以就地建设产业园区,进行资源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并带动双方中小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这对促进哈经济发展作用不言而喻,对双方也是互利共赢。哈总统将李总理这一提议称为“李计划”,可见确实打动了哈方。

  当前,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总体复杂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传统贸易方式已经难以担当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必须要创造性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我国优势产能走出去。这些产能是全球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或缺乏的产能,既能解他们的“渴”,也为我们很多企业谋了新出路。

  产能合作是个“筐”。产能“走出去”必然还要伴随装备、技术、管理与标准输出。结合李总理的产能合作理念,需要我们打开思路积极行动,一要多打组合拳,将装备、技术、管理、标准和资本尽可能多地“打包”,与合作对象深度融合。二要改变“短单”太多局面,产能合作、产业链的形成呼唤“长单”。三是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加速转向技术甚至高科技服务型产业。四是对一些产能不强、同时国内需求有限的国家,可以为其产品提供一定市场。有取有予,义利结合,才能共同发展。

  笔者相信,中国对外经济合作搞得好,于自身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推动力量,进而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贡献。

  作者:武寒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