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俄经济提前陷入萎缩 普京将如何寻找出路?

2014年12月31日 09:1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张环如果说俄罗斯央行的救市举措带来了卢布汇率的短暂反弹,那么,11月GDP的发布不仅将前期努力瞬间化解,更告知了一个事实:俄罗斯经济已提前步入萎缩。眼下,各机构纷纷调低对俄罗斯的经济预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降级之余,预计俄经济2015年萎缩5.5%,2016年萎缩3%。摩根大通则预计明年收缩幅度在0.8%至3.3%之间。虽说分析普遍认为由卢布暴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不太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金融危机,但越来越多的人担忧俄经济前景,担忧普京政府能否渡过难关。因此,“普京将如何寻找出路”已成为新焦点。

  五年来首现经济收缩卢布重回暴跌模式

  在经历了2009年GDP骤降7.8%的严峻形势后,俄经济曾在2010年和2011年大幅回暖至4.3%。但好景不长,2012年以来每况愈下,尤其是2014年。自3月初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经济便开始了加速下滑。

  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GDP同比下降0.5%,这意味着该国经济自本世纪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陷入收缩。在此之前,几乎所有预期尽管都不断调低对该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但均认为步入收缩的时点是明年。

  当天同时出炉的制造业PMI数据亦显示,12月俄制造业活动出现了近6个月以来的首次萎缩。双重打击下,卢布汇率立刻回吐上周涨幅,美元对卢布最高升至58.94,日跌逾9.5%,创12月15日以来的最大跌幅。种种迹象表明,卢布汇率自央行大举加息后的上行行情已宣告结束,且一旦有更多负面消息出现,卢布还将进一步下跌。

  遭遇三重重压普京“底线”在哪儿?

  在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下行、美欧制裁升级以及国内经济转型滞后“三座大山”的重压下,俄经济已陷入内忧外困的险境。其中,油价低迷可称得上是致命一击。

  众所周知,俄罗斯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国家。据IMF估算,石油、天然气出口收入已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60%,与石油相关行业收入可能占到30%左右。因此,一旦石油收入锐减,俄政府赤字必然加大。而在浮动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的现行政策组合下,缓解财政压力的最理想方式莫过于通过提高商品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达到再平衡,但关键问题在于这种改善是缓慢的,要知道在1998年时,俄罗斯政府曾花了两年半时间化解卢布危机。更何况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力度并不理想,需求端的低迷与油价下行反而加剧了政府赤字的恶化程度。更严重的是,伴随着财政赤字和国内经济形势恶化,其中失业率上升必然引发民众不满,威胁执政者的统治根基。目前,虽然普京一再表示俄罗斯有能力渡过难关,但民众的忍耐度毕竟有限,一旦决定民众支持率的最核心经济指标———居民就业水平持续下行,再强硬的政治领袖恐怕都很难继续得人心。

  最新数据显示,11月俄失业率已升至5.2%。虽然这一数字是近期高位,但与1998年时14.6%的峰值相比,仍有相当大距离。如果将历史极值设定成忍耐上限,眼下政府的容忍度还比较大。当然,鉴于影响民众支持率的另一大关键指标———通胀率,在16日至22日当周已升至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且明年全年还可能高于10%,普京政府仍不可掉以轻心,谨防流动性危机升格成政治危机。

  短期经济颓势难逆普京亟待找寻出路

  面对经济问题,普京肯定不会坐视不管。但中短期来看,依靠改革扭转经济颓势并不现实。相比之下,卢布危机可能有以下解决路径:第一,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上作出让步,美欧结束制裁。第二,俄罗斯选择某产油国进行军事打击,分散国内压力也推高油价。第三,某国给俄罗斯提供足够的外汇流动性,联合拉升市场预期。

  上述三个选项中,鉴于美欧近期加大对俄制裁力度,俄与西方紧张关系在升级。俄主动示弱的可能性非常小。相比之下,挑起新的地缘政治争端以转移经济压力的做法虽然非常极端,但不是没有可能性。而作为胜算最大的选项,加强与他国开展政经合作似乎是最可行的。且在众多新兴市场国家中,能给予俄罗斯扶持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中国。

  事实上,在乌克兰危机不断升级的同时,俄罗斯早已启动了战略“东移”脚步,最主要的举措便是加深与中国政经往来。目前,中国支持俄罗斯主要通过军事和经济合作形式。在进口军事装备、高科技装置以及联合军演的同时,两国还利用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开展了广泛的经贸合作,中国有针对性地进口俄家电、家具、电子类产品,并参与俄基础设施建设等。在金融领域,两国通过货币互换等方式不断加深合作。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