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房企融资政策再松动严防楼市“黑天鹅”

2015年01月20日 08:37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

  房地产企业本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如今,海外融资渠道已经显露出缩窄迹象,因此,房地产企业想要渡过难关,缓解资金压力,就必须转向境内融资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出台监管放松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看出,监管层此举是为了防范资金链脆弱的房企因海外融资渠道受阻、债务违约风险激增带来的链条反应,避免楼市崩盘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稳定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1月16日,证监会公开宣布,为进一步提高市场效率,证监会与国土资源部经协商决定,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国土资源部不再进行事前审查。

  此前,为加强房地产领域的宏观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监管层曾从多渠道收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不仅严格限制银行向房地产开发商发放贷款,而且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涉及房地产业务的,对其是否存在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的情形,证监会进行相关审核时,在公司自查、中介机构核查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意见来进行认定”。

  而这一政策的转向与目前房地产企业融资大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近期,广东深圳房企佳兆业因涉嫌贪腐案件而出现资金链危机。2015年1月1日晚,佳兆业发布公告称,由于其董事会主席郭英成辞职而触发强制性提前还款,其与汇丰银行的一笔4亿港元贷款违约。这一事件成为佳兆业危机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后,佳兆业未能支付一笔约2600万美元的票据利息,成为首个美元债券违约的中国企业。

  更为严重的是,卷入贪腐事件漩涡的房企远非佳兆业一家。由于某媒体的一篇报道称“大陆房地产企业恒盛地产旗下地产项目已停工多时,其创始人张志熔也由于涉嫌贪腐远避美国”,市场对该集团美元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质疑。尽管恒盛地产随即发布公告澄清,张志熔本人也在上海现身,但市场的信心仍未平复,而该集团上周股价也大幅跳水,跌幅达到28.5%。

  从佳兆业的美元债务违约到恒盛集团的股价狂跌,海外投资者对大陆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的担忧持续升级。日前,深圳多家房企传出的“锁楼风波”引发的市场恐慌进一步说明,市场对涉腐事件高度敏感,而企业一旦陷入相关传闻,其股票往往会立即遭到抛售。随着市场恐慌情绪发酵,海外投资者对大陆房企的投资信心日渐消磨,使得大陆房企在海外发债融资难度加大,风险溢价上升。

  房地产企业本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融资渠道通畅是其生存的基本保障。如今,海外融资渠道已经显露出缩窄迹象,而楼市销售规模也持续低迷,房企资金回笼能力严重受挫。因此,房地产企业想要渡过难关,缓解资金压力,就必须转向境内融资市场。

  事实上,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主力军,多家上市房地产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境内融资。万科、招商、金融街、金科、华夏幸福等13家房企已经在几个月前,陆续公布了中期票据融资计划,总金额接近1000亿元。而就在证监会公布国土资源部不再进行事前审查的次日,泰禾集团宣布,拟定向增发A股募资不超过40亿元,以用于发展房地产项目与补充流动资金。此外,该公司拟发行25亿元中期票据的方案也获股东会议审议通过。

  相信随着证券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融资限制的减弱,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将更为普及。万科、保利、泰禾等地产商的境内融资只是先遣军,在海外融资渠道收窄的情况下,更多的大陆房企将会倚重境内资本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监会出台监管放松政策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看出,监管层此举是为了防范资金链脆弱的房企因海外融资渠道受阻、债务违约风险激增带来的链条反应,避免楼市崩盘引发大规模不良贷款,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稳定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因此,此次政策的放松确实与中央自2014年9月底以来的一系列政策一脉相承,以稳定楼市、防止房地产企业债务违约危机蔓延为主要目标。最新数据表明,这组政策已经初见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4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降幅比11月收窄的城市分别有48和36个;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1个和8个,分别比11月增加了1个和2个。

  在房地产市场已现回暖迹象的情况下,各地产商应当利用当前的利好政策,加速去库存,盘活手中资产,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各房企必须吸取教训,应时而变、随势而动,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此次深圳多家房企传出的“锁房风波”也说明,涉及贪腐等问题的不当经营行为将成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的“黑天鹅”,稍有不慎,企业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破产、倒闭将难以避免。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