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杭州图书馆免费向民工开放 拾荒者进馆前主动洗手(2)

2011年01月22日 01:09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主持人:

  刚才短片里提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本来是一条很久之前的新闻了。

  白岩松 评论员:

  因为那个时候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这种追求,还不像现在这么猛烈。更何况在这个季节里,岁末年关的时候,恰恰是大家对社会公平,尤其对农民工兄弟和无家可归者,更关注的时期,因为你透过他们买不着票,他们走着回家、骑摩托回家等等,全社会都在通过这样一种关注方式,其实期待着社会的公平,一步一步更加建立起来。这条新闻正好处于这两者碰撞在一起,就释放出了前两年这条新闻诞生的时候所不具有的力量。

  主持人:

  那回过头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图书馆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因为有些资料里面说,有人比较把它看成藏书楼或者资料馆了。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看成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地方?

  白岩松:

  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的确太过狭隘了。其实馆长透过这次旧闻突然变成新闻也感到诧异,为什么大家对图书馆这么不了解?这句话恐怕有两层含义:第一,怎么大家好像觉得天方夜谭一样看到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我非常相信全国有很多图书馆都已经采取了这种做法,它不一定主动欢迎谁,但是它起码已经开始不拒绝谁了。也就是说,不管拾荒者还是农民工兄弟,我相信在全国会有很多与杭州图书馆相类似的这种图书馆。

  因此,你别看网上转帖很多,大家的微博转来转去等等。这些热烈夸赞杭州图书馆的人,应该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去过现在的图书馆了,并不了解现在图书馆的状况,就是这种开放度和自由度与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用想象去营造了一种称赞,这太牛了,其实不知道已经悄悄地变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提醒,接下来可能会有时间详细展开。因为我去美国专门制作了“公共图书馆”这样的专题,真正改变了我的概念,原来图书馆不是一个只能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各样与公共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学语言,包括活动,甚至御寒、取暖,包括到这儿来寻找希望、找工作等等,都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

  主持人:

  那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那一年岩松去美国看图书馆时候的情形。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09年《岩松看美国》资料

  白岩松:

  公共图书馆有什么看头呢?

  艾米•莱恩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最能体现获得知识的自由,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资源,免费、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

  记者:

  我在图书馆里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玛塔•帕迪金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

  图书馆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他国移民,或是游客,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记者:

  但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所以你们是怎么做的?

  玛塔•帕迪金:

  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人对这社会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

  白岩松: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个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在这样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下,还会给人温暖和慰藉,这是不是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功能?

  艾米•莱恩:

  是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和家人共度时光,而且在这儿的计算机可以给那些没有计算机的人用。

  白岩松:

  对,有人说,甚至有很多人可能是在这里头找到工作的,是不是这样?通过免费的资讯以及计算机。

  艾米•莱恩:

  是的。这真正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力量。

  主持人:

  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你在美国看图书馆的时候,发现杭州的图书馆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他们今天的理念上,都跟美国图书馆接近了。

  白岩松:

  对。所以我们给美国这家波士顿全美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我们给这期节目起的名字叫“自由穿行”。其实这是我给它翻译过来的,更准确的话应该是“对所有人都是自由和免费的”,我把它翻译成“自由穿行”,就是看到了很多无家可归者。其实那一瞬间我很感慨,我也很温暖。我们坐在那儿去拍摄,包括想下一段串词的时候,旁边桌子上就是无家可归者在吃早餐,而另外的桌子上有无家可归者在看那儿报纸。

  主持人:

  你当时看了以后怎么想?

  白岩松:

  我希望这一天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还重复那句话,“没做到欢迎每一个人,起码可以从不拒绝每一个人开始”,而且我也相信现在有很多图书馆都在这么做。但尤其重要的是,拓宽图书馆这样一种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另外我想讲一个小例子。当时去的时候是2009年3月底、4月初,正是金融危机压着所有人感觉非常沉重的时候。当时美国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不管是上个世纪最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这一次,每当出现经济危机,也就是时代变冷的同时,图书馆的人流量都急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为什么环境寒冷了,图书馆反而给人提供更多的温暖?图书馆究竟对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公共的家,和公共的客厅,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主持人:

  其实就像刚才在《岩松看美国》的美国图书馆里面,馆长也说到,有一些美国的读者会对他身边出现乞丐感到不舒服一样,在杭州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但问题是,大家担忧的是什么呢?会担忧这些人有可能把图书馆里面的环境和图书损坏?还是担忧自己作为市民,看书的权利会受到损害?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