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评艾夫曼芭团的柴可夫斯基之恋:矛盾冲撞但迷人

2012年01月17日 14:4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俄罗斯人鲍里斯·艾夫曼的编舞恰似当地特产的伏特加酒,激烈、直接,不留回旋的余地,要么爱它,或者抗拒它,很难对它无动于衷。因此我并不诧异艾夫曼芭蕾舞团近日的演出在上海掀起的截然对立的声音,无论《柴可夫斯基之恋》或《俄罗斯的哈姆雷特》,艾夫曼的编排首先输出的不是技巧或观点,而是激情,排山倒海的情感,让观者先前的观舞经验靠边站——太强烈的感情注定会触动一些人,也会冒犯一些人。

  20世纪初的沙龙里,以斯特拉文斯基为首的俄国艺术家们招来巴黎仕女们不顾身份地追逐和迷恋,这些从圣彼得堡来的男人与生俱来一种奇特的浪漫气质,既粗豪又纯真,既暴烈又善感,混乱纠结。这种气质是时光所不能消磨的俄罗斯底色,顽固地存在于艾夫曼的舞剧里——《柴可夫斯基之恋》远不完美,它的优点和缺陷都格外明显,矛盾,冲撞,但是迷人。

  艾夫曼是现代编舞里的古典主义者,他对舞者的要求延续着前苏联学院派的审美:瘦、高、四肢修长、弹跳轻盈。他没有创造出新的技巧,甚至在编排中他运用的舞步几近单一,都是古典芭蕾的基本动作,身体抗拒地心引力,大开大合,线条简洁优美,简单动作在重复中创造出一个繁复的情感世界。

  对,关键词是“情感”。该剧带着一种类似告白的急切和真诚,它不晦涩,观者不需要对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有太多了解,只要把自己交给剧场,任舞者牵引着情绪,进入一段被激情造就、也被激情燃尽的生命里。

  情节在剧里是次要的,它的戏剧感和内在张力来自洋溢的情绪,这样的作品首先关心的是把情感直接地、强烈地传递给观者。线性逻辑对俄罗斯人不管用,塔可夫斯基总结过:“我们的文化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传统,它以记忆为中心,试图用自己的过去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悔恨的方式。”这段话拿来描述这部作品再合适不过,很大程度上它让人想起电影《镜子》,艾夫曼和塔可夫斯基、纳博科夫以及普希金这些伤感的俄国人是殊途同归的,他们把信仰和感情看得比逻辑更重要。

  当然,这部作品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独舞段落里过多的大跳、过分澎湃的情绪把主角困在单一维度,柴可夫斯基成了一只盛满绝望的容器。群舞原本不是艾夫曼擅长的,因为他太依赖秩序,满台舞者川流不息地保持队形,这样的格律一不小心就沉闷了。但是在这里,以拼贴方式平行出现的群舞不可思议地弥补了独舞的单调,成为柴可夫斯基内心的外部投射——冲动、落寞、焦躁、温柔、狂乱,直到死寂。

  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柴可夫斯基之恋》因为美轮美奂的双人舞而有着让人心碎的力量。如果独舞时的柴可夫斯基是平板的,那么在双人舞段落中,这个男人和从他生命里经过的女子们,都有着多么丰富的灵魂侧面。舞者之间彼此吸引、纠缠、疏离,身体有话说:两性之间互相剥削与受难,艺术和世俗狭路相逢,最终,艺术的性感对抗着存在的死感。

  舞蹈是关注人心的,再确切地说,是关注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关系,所有的碰撞和纠葛、紧张和温柔。就这一点,该剧让人确信艾夫曼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编舞之一,因为他能用敏锐的直觉接近人类情感关系的谜底,那是话语或文本或图像等任何方式都很难揭晓的谜,而他用并不复杂的身体语言,就呈现了一个既热烈又怆然的秘密世界。

  本报记者 柳青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