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民间年画制作大量减少 收藏门槛低市场正升温

2012年01月17日 16:12 来源:深圳商报 参与互动(0)
    年画已经从农家的大门走进了收藏家的书斋,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收藏品。图为清代潍坊年画《麒麟送子》。(资料图片)

  记者 梁 瑛 实习生 谢晨星

  新春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张贴年画曾经是春节期间一件重要的应景活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传统活动已经日渐式微,而作为旧时文化的象征,年画已经从农家的大门走进了收藏家的书斋,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收藏品。近日,“古韵拓新春——201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新春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几百张古老的年画给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增加了一点传统年味,也使得年画收藏成为新的热议话题。

  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山水花鸟……此次年画展览的作品题材五花八门,正如一本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代叫“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叫“画片”,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主要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产生活,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等。新中国建立后,又增加了许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新年画,如英雄人物、祖国建设、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学知识等。

  清代的文武门神、民国的摩登女郎、新中国的农家劳动……此次展览的年画最早从清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被反映在这些年画中,各有特色,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从私人藏家手中借出,作为出借作品的年画藏家,同时也是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院院长,马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年画经过几百年的流传,表达了百姓们生活上的愿望,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年画的商品价值。”参展作品中一幅长32米的巨型无接缝木版年画《农家乐》特别引人瞩目,这幅作品曾获得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画面从“洞房花烛夜”开始,“放风筝”、“春耕播种”,一直到最后“春节走亲戚”,共有98个故事情节,1000多个不同的人物,细致刻画了北方的民间习俗。

  民间年画制作大量减少

  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年画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已经从早期的神祗信仰、驱邪纳祥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之用。明早期的年画是由木版印出墨线,再由人工赋色完成。明后期,随着雕版套色印刷技术的发展,年画进入盛行时期。这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本次展出的正是四大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一——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自古以来,木版年画的印刷出版都是由民间出资完成的,家族式的年画印刷,使这门技艺绵延几百年而不间断。到19世纪末,现代印刷技术犹如狂飙横扫印刷业,传统的木刻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年画所替代,使得传统木版年画大大衰退。潍坊文化产业交易所总经理李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潍坊杨家埠一个村子里的民间家庭式年画作坊尚存30余家,现在却只有不到10家了,而且手工印制年画的老艺人大多年过花甲,木版年画的传承正面临危险,年画的需求也正在日渐减少。”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