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古文《尚书》谜案再起波澜 目前报道混淆研究真相

2012年01月18日 16: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作者:张春海  

  对于一些媒体和读者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混淆,从而误认为整部《尚书》都是伪书,刘国忠对记者澄清说,从没有发表过整部《尚书》都是伪书的观点;他辨伪的对象是今传古文《尚书》。

  1月初,一条学术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以清华简中《说命》(共3篇)、《尹诰》4篇《尚书》文献与今传古文《尚书》的对应篇目相对照,从而认定后者为伪书。此一论断令今传古文《尚书》真伪这一已争讼千年的学术谜案再度升温。该消息在一些媒体上被频繁转载,多被改为“传世《尚书》被证明为伪书”之类令人惊异且不准确的标题。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古文《尚书》辨伪历史久远

  《尚书》被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相传原有一百篇,由孔子所编,是儒家经典“六经”之一,又称“书经”或“书”。《尚书》的流传经历曲折。由于秦代的焚书与秦末的战乱,《尚书》遭到极大破坏。幸因曾任秦朝博士的伏生在焚书时偷藏部分篇目,使《尚书》免于彻底毁灭的命运。西汉初年,伏生整理出当年埋藏的《尚书》,并以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传世,史称今文《尚书》。至于一些古文《尚书》的“真身”则在汉景帝末年发现于孔子旧宅墙壁中,但在西晋末年又因社会动乱再度失传。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上一部《尚书》,其中包括今文《尚书》33篇(系对伏生所传版本做了一些分合而成)、古文《尚书》25篇。古文为战国七国使用的文字,今文则指汉隶书。后来所能见到的《尚书》,基本上就只有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然而,对于梅赜所献《尚书》中的“古文”部分,历史上众多学者提出质疑,有学者称其为“伪古文《尚书》”。

  早在宋代,学者就已对古文《尚书》提出真伪质疑。南宋初年,吴棫首先怀疑《尚书》中的“古文”;朱熹也根据文句语气等对古文《尚书》提出质疑。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在辨伪方面进一步取得了成果,开启了清代学者辨伪工作的道路。清代学者惠栋等著书认为该书为晋人伪作。辨伪方面集大成者阎若璩总结质疑其为伪书的各家观点,写成《尚书古文疏证》一书,力辩古文《尚书》为伪书。该书观点受到普遍接受,学者多认为该问题已成定案。

  但是,阎氏的辨伪并没有终结这一问题。当时已有毛奇龄等提出了反驳意见。一些学者将古文《尚书》被定为伪书称为学术“冤案”。此后也有学者对其辨伪方法等提出质疑。

  “古史辨”学派的顾颉刚先生将《尚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尚书》,在辨伪方面有进一步推进。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刘起釪等也将古文《尚书》认定为伪书。

  新的出土文献为这一争论带来了变数。郭店楚简出土公布之后,一些学者根据其中有关篇目的《尚书》引文,认为今传古文《尚书》是伪书的结论失之偏颇。但是,这部分观点受到批评,并未成为主流。近年来,杨朝明、张岩等学者提出,过去的辨伪存在疑点,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观点还需要推敲,此观点再度引起争论。

  今传古文《尚书》被称为“最著名的伪书”。古文《尚书》的真伪是研究《尚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关系到中国史学史、经学史、思想史、文献学等多方面的重要问题。

  记者到清华大学图书馆采访了刘国忠教授。对于一些媒体和读者将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混淆,从而误认为整部《尚书》都是伪书的观点,刘国忠予以澄清,他说,《尚书》有着非常错综复杂的传播历程;来源于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和发现于汉代的古文《尚书》都是可靠的,真正可疑的只有梅赜所献的属于古文《尚书》的25篇。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